但是李行周卻選擇了變陣旋擊後,不攻本陣,改為快刀挖肉,滅其一部,打得不是縱向穿插,而是橫向切割。
這一下他就有些反應不過來了。
吐蕃的將領雖然經驗豐富,不易犯錯,但思想上拘泥於死板套路的缺點卻是無可避免的。
面對李行周改良後的變陣旋擊,尺帶珠丹完全沒有思想準備。
此刻,兩營騎兵不顧傷亡,拼命地在敵方陣營中穿梭,切割敵軍陣形,左翊衛戰士則在反衝鋒的號角下開始了迅補位。
尺帶珠丹再顧不得一切,大叫道。
“命令右路軍停止前進,中路軍加衝鋒,一定要攔住敵騎兵側旋攻勢!無論如何不能讓他們把我們的右翼部隊切開!”
然而,他的命令下得還是有些晚了。
早在戰爭開始之前,李行周就已經透過種種方法掌握到了吐蕃軍的指揮效率和部隊執行能力。
戰場之上,很多時候指揮官並不是沒有好的辦法解決問題,但關鍵在於及時!
不夠及時的命令,等於沒有。
戰爭中從沒有一種戰術是無法可破的,即便是如李行周這般人物,要說他們用了什麼招數打敗了敵人。
試問大家可有辦法化解此招數,百分之九十九粗通軍事的人都能說出一種甚至數種以上的辦法。
唯一的問題是,你必須事先有所準備,並在需要你做出決策的時候及時做出決策,而不是做事後諸葛亮。
恰恰是良將與庸才之間的一點重要差別。
尺帶珠丹本身沒能提前看到可能出現的狀況。
而在問題已經出現後,儘管他立刻做出了反應。
但他的部隊傳令系統卻太過效率低下,而他的部隊執行戰術變化的能力也遠遠不能和左翊衛這幫精英戰士相提並論。
指揮效率這個問題,已經成了吐蕃軍的死**。
管尺帶珠丹也曾想盡辦法解決部隊的行動效率問題,但是建立在科技落後的大時代背景下的戰爭,不是一兩個天才就能解決的。
至少李行周面對這樣的問題就曾說過這樣的話。
“兵團級別的大戰,真正決定勝負的是戰前的準備與各級將領的臨戰反應能力,而不再是臨場指揮。”
“而總指揮官要想揮出自己的能力,左右戰局,他就必須有能力看到戰場上半個小時以後生的事,而不是如以往般只看到幾分鐘以後生的事。”
“如此,他的作戰命令才能透過傳令與執行上的障礙,在最關鍵的時刻揮作用。”
喜歡大唐第一主播請大家收藏:(大唐第一主播手打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