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他不敢和吐蕃人打硬仗,那是因為一來對手都是些沙場老將,輕易不會給自己揮和冒險的機會。
二來,他也實在是死不起人。
但是這一次,他不用擔心這些問題。
吐蕃內部如今良將隕落,已經沒有幾個能看穿他戰術,並做出及時應對,那個尺帶珠丹嘛.....
他畢竟不是老於沙場的武將,不那麼容易看破自己經過變化的旋擊戰術。
變陣旋擊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但是無論怎樣變,怎樣旋,其核心目的與手段。
都在於透過製造在區域性戰場上的壓倒性優勢來贏取勝利。
而李行周這一次的變陣旋擊與別人的又有所不同。
因為他不是命令自己的部隊強攻中央本陣,而是繼續向側翼起進攻。
他的目的,是切割。
李行周就是要透過己方騎兵的高移動與衝擊,在敵軍陣營中橫向撕裂出一道大口子。
然後從敵左翼部隊的後方或側翼殺進去,完成戰術上的反包圍。
而左翊衛的戰士則會迅向前補上騎兵遺留下的空位,重新建立防線。
左翊衛和振武衛就象是薛訥手裡的一把快刀,直接從對方手裡挖下一塊肉,然後放進口中慢慢地嚼。
薛訥還是採用了中規中矩的戰法,即鷹揚衛死守中路,頂住敵方大軍的進攻,左翊衛主力全力吞吃敵左翼部隊,吃到吃幹抹淨為止。
戰場作戰,儘管戰術可以千變萬化。
但最基本的戰爭理念都是不會變的。
就是透過種種手段為自己製造區域性戰場優勢,形成以多打少的攻擊態勢。
透過蠶食區域性,擴大戰果,到最終完成整場戰役的勝利。
薛訥這次只蠶食區域性,不擴大戰果,面對敵數量龐大的軍隊,他壓根就沒打算一口吃下去。
尺帶珠丹是做夢也沒想到薛訥會採用如此打法。
因為變陣旋擊的核心思想一直以來都是直攻本陣,無論左旋右旋都不會擺脫這個戰術目的。
而尺帶珠丹很明白一件事,就是李行周為了侷限對方大軍人數優勢,特地選擇了這樣一個橫向寬度較窄的區域進行會戰。
在這種情況下,吐蕃三十萬大軍的寬度不夠,厚度卻高達近百層。
在這種情況下強攻本陣,就等於把拳頭塞進鯊魚嘴裡,只有被對方一口吞吃的份。
所以李行周要玩變陣旋擊,直攻本陣。
那麼尺帶珠丹會樂得合不攏嘴,他會直接下令兩翼部隊向中央靠攏,利用巨大的人數優勢將對手進行反包抄,直接吞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