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的目的很明確,其政治意義和國際影響自不必說,軍事上則是要利用城市巷戰給日軍大量殺傷的同時,還要拖住日軍進攻的步伐。
以現在日軍的心態和戰爭的態勢判斷,在攻下南京這座華夏都城之前,日軍都不會分兵他顧。
南京堅守的時間越久,對於華夏後續軍事部署爭取的時間就越多。
但歸根結底,南京最後還是守不住的,正如歷史上所述,一面是長江,三面臨敵,已是死地。
所以南京守城的部隊沒必要太多,以七至八個齊裝滿員的精銳師,近十萬人守城就足以。
只要在戰術指揮上不犯太大的錯誤,周文有信心堅守兩個月以上。
對於現在中央軍德械師的官兵素質,周文還是信得過的。
說實話,這個時期中央軍德械師的戰鬥力和作戰意志都相當不錯,士兵大多都是從軍兩年以上的老兵,基層軍官基本都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屬於有知識、有文化、又有報國情懷的熱血青年,可以說基層構架還是比較堅實的。
但就是由於高階軍官,特別是那位校長的瞎幾把指揮,才會讓這些本該發揮出更多作用的的精銳部隊在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中消耗殆盡。
現在歷史被改變,這些部隊在淞滬會戰中雖然也損失不小,但並沒有到傷筋動骨的地步,只需要一兩個月的休整,又能煥發出巨大的能量。
有十萬這樣的部隊守城,再加上傭兵團的全員參與,嘿嘿……兩個月的城市巷戰,以現在日軍急於佔領華夏首都的迫切心理,他們將會死多少人?
對此周文很是期待。
要知道,歷史上的衡陽保衛戰,**只是一個軍不到兩萬人的兵力,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就在衡陽城抵抗了十餘萬日軍的進攻長達47天之久,而且還擊斃了日軍68師團長佐久間為人中將及以下官兵近兩萬人,傷敵四萬餘人。
此戰我方守軍傷亡16000多名,日軍傷亡近6萬,雙方傷亡比達到1:3。
衡陽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唯一一次日軍以6倍於我的兵力,傷亡比例3倍於我的戰役,也是日本戰史中記載的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中**隊的戰役。
所以城市巷戰要達到大量消耗敵人的目的,不在兵多,而在戰術和兵精,還有就是全軍上下同仇敵愾的決心和意志。
而且部隊太多、建制太複雜,也帶來指揮上的不便,也增加了後勤補給的負擔。
歷史上南京的守衛部隊在編制上多達七八個軍級單位,十幾個師級部隊,但實際上兵力也才不到十五萬人,又分屬有中央軍、廣東軍、東北軍等體系,指揮起來繁雜遲緩,難以統一排程。
所以,在周文的建議下,經過顧長官的精選,防守南京的部隊就定為有號稱御林軍的88和87師,還有德械師38師、51師、58師,再加上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等6個師級單位。
再有就是南京衛戍司令部直轄的獨立旅和周文中央黨部教導總隊兩個旅單位,最後就是憲兵部隊的三個團。
其中這些德械師和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全是屬於第三戰區的部隊,顧長官指揮起來也比較得心應手,而且全都是當前華夏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