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昇還沒有到遼東,已經立了兩功了。在場各個人都是羨慕嫉妒恨,但是沒有辦法,人家是實打實的靠本事吃飯。
李東昇謝過之後,李世民可沒有想放過他:“那按你的想法我們到了高句麗怎麼辦?”
怎麼辦?我想現在就回家,按照我的說法騷擾他幾年就完事,你非要彰顯你的武功,御駕親征,弄這麼大的動靜,現在騎虎難下問我怎麼辦?
這些話只能在心裡想想,要是說出來,後果很嚴重。他環顧了一圈,大家都期待的看著他,現在已經有人叫他“小諸葛”,也不知道是起的這麼LOW的外號。
“陛下,以微臣之見,我軍到了高句麗之後,應該兵分幾路,大家分頭作戰,最後在平壤城下會合,畢其功於一役。陛下只要在後軍坐鎮,跟著前進就好了。分兵之後給各大總管以最大的許可權,讓前期進入高句麗的那些士兵跟僱傭兵跟隨帶路,具體作戰他們自己指揮,陛下只看結果,水軍哪裡也是上岸騷擾,這樣的話整個高句麗處處烽火,他們就是再能打也只能含恨滅國。”
李東昇這個話一說,懂軍事李績、程咬金他們這些武將都點頭,其實在他們這些久經戰陣的人看來,要打這一仗根本不要這麼大的動靜,水陸兩路齊進,肯定就把高句麗給搞死了,現在用李東昇的辦法就是死傷要少的多。但是陛下親征那是根本沒有必要,大家全聚在一起保護你了,到時候去打仗的人反倒少了。
“向北還要派一隊人堵住高句麗向靺鞨契丹求援的通道,水軍在海上堵住他們向倭人求援的船隻,另外每個隊伍都配上幾個火器營計程車兵,碰上高句麗的城池,他們可以直接把炸藥埋在城門下,直接可以炸開。到時候大軍一起會師於平壤。”到了平壤後怎麼辦李東昇沒有講,但是大家都明白肯定要等李世民來到才能攻打,這樣風光的場面你搶了領導的風頭,那領導就讓你一輩子不快活。
“陛下,藍田候此言,臣不敢苟同!”一個刺耳的話又入到了李東昇的耳朵,他嘆了口氣。碼的,又來了。
果然又是長孫無忌,在場眾人都沒有驚訝的感覺,大家都習慣了他們兩個互撕,不出來才奇怪。
“陛下,李東昇所言完全不可行,信之則有大禍。想我大唐為了高句麗,集結起三十萬大軍,為的就是以獅子搏兔之勢一舉將高句麗滅亡。但是現在要是分兵的話,剛才藍田候已經講了,高句麗是山地地形,我們在這裡作戰,天生就吃虧。現在要是還分兵的話,分開來的戰鬥力肯定要下降,到時候就會被本地作戰有地利人和的高句麗人找到機會。。。”
看李世民跟那些文官們微微點頭,長孫無忌繼續道:“而且分散開之後,我軍的後勤就有了更大的壓力,這個可是巨大的風險。而且各軍分開之後,怎麼聯絡怎麼協調,這些你想過沒有?真是黃口小兒,腦袋一拍就是一個主意,我的意思還是那樣,就是穩。大軍抱成一團,直接碾壓過去,不管高句麗有什麼陰謀詭計都沒有用。”
這下子眾人也分成了兩派,分兵和不分兵的,大家都開始吵了起來,長孫無忌得意的看了一眼李東昇,李東昇朝他做了個鬼臉,意思是你是宰相有什麼事情老是親自上陣,是不是太沒有面子了?
在寒風裡吵了一會也沒有結果,大家把眼光都投向最後的決定者李世民,他也很為難。兩個人說都很有道理,各有各的理由跟好處,一時之間讓李世民很難做出決定。
按長孫無忌的辦法穩妥的很,雖然時間長,見效慢但是一點風險也沒有,要是按李東昇的辦法,分兵出擊,這樣的話戰爭速度快,但是你怎麼保證糧草的供應,還有隊伍分散了,怎麼樣才能保證這幾股分出來的大軍不會被高句麗人各個擊破?
一直到回了帥帳,所有人都散去休息的時候,李世民還在思考,每一個決定都關係著人的生死,由不得不慎重。
李東昇看李世民沒有采用自己的辦法還是有點失望的,真正的歷史上李世民徵高麗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官兵們死傷慘重,最後還是無功而返,這也成了李世民在位一個難得的過錯。而高句麗要等到唐高宗李治上臺後繼續騷擾幾年後才平了。
李思文這個時候湊了過來抱怨:“東昇,我覺的你說的辦法好,大家分兵作戰,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現在被圈在這裡,實在是無聊,不知道陛下還要考慮什麼。”
李思文的一句話就像是一記驚雷把李東昇給劈醒了,對啊,李世民還在考慮什麼?
他一下就想通了,只想給自己一個大嘴巴子。李世民他考慮的不就是分兵作戰,他在後方坐鎮,到時候史書上寫誰平了高句麗的時候,是寫分兵作戰的將領還是寫在後方帥帳的李世民呢?
自己明明知道李世民對平高句麗超越他的表兄楊廣這個念頭有多執著,還是出了這麼個餿主意,難怪長孫無忌笑的那麼快活,原來這個地方被他陰了一下。
怪不得那些將領們都不敢出言附和自己,只能點頭。要是他們說了出來,說不定就會被李世民記在心裡,那下場就不太妙了。
其實大家心裡都有數,大唐名將如雲,兵精將猛,別人不說只要把李靖請出山,那高句麗平定就是等閒事。可是李世民就是這樣也不啟用,雖然表面上進行了請教,但是一點軍權那是不肯給的。自己的伯父前車之鑑就在那,自己還不吸收教訓,大意了!
不過想通了以後,李東昇的心裡更難受了,就為了你的面子,你想要青史留名,就選擇有可能多傷亡十幾萬的計策,這樣的李世民是不是太自私了。
不過想到李世民的年齡,李東昇知道他已經不是當初剛坐上龍椅時那個虛懷若谷,勇於納諫的明君了,他已經跟歷史上那些長久在位的帝王一樣,變的固執、自私、剛愎自用而且虛榮,明明知道有好的辦法,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就是不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