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夏四月十四日,陸敦信離開後。
檢校右相陸敦信,遞交辭呈被批准,被授官大司成,仍兼任左侍極。他在下衙之後,直接來修真坊,拜訪楚國公府。帶來糟糕訊息,御史婺州募兵,婺人踴躍參軍。
婺民四萬餘戶,報名三萬兩千,李治不可置信。說出這樣的話:看來武大將軍,能在江浙大地,做到一呼百應。諸將都能如此,何愁四海不靖,何患外邦不臣?
武康差點嚇尿,他從這句話中,感受濃濃殺機。想起于志寧薨逝,留下的六字遺言,恰是泰山封禪時,劉祥道給的警示:楚魏不可同食。結合這股殺意,湧起不祥預感,恐怕不久以後,殺身之禍降臨。
冥思苦想兩天,依舊不得其解,懶得多費心思。人死卵朝天,不死萬萬年,愛咋咋地吧。擔憂壓心底,不對家人提,省的都煩憂。哪怕明天殺頭,也要隱瞞今晚,讓妻妾女兒們,少傷心一晚上。
生活還得繼續,每天照常上班,更加小心謹慎。辭去所有應酬,下班直接回家,陪伴妻妾女兒。也不坐以待斃,派出婺營親衛,潛伏兩市酒館,暗中打探訊息。
期間武氏兄弟,懷運和惟良拜訪,態度依舊恭謹。還是請他出面,進宮說和媚娘,修復親情裂痕。武康不忍拒絕,經由德官傳話,卻得無奈答覆。媚娘婉言訴苦,我媽媽不同意,我也愛莫能助。
殺千刀的楊氏,心眼如同針鼻,快去地府報道。媚娘在訴苦時,又有濃濃抱怨:魏國夫人賀蘭,越來越過分了。仗著聖人寵幸,後宮橫行無忌,還對阿姊無禮。說話趾氣高揚,我是她親姨母,不會寫孝字嗎?
武康心知肚明,她訴苦的目的,是讓我想辦法,做掉魏國夫人。這個真的很難,處理武順之後,李治提高警惕。賀蘭氏的寢殿,左監門將軍李謹行,親自負責監督。沒有皇帝許可,誰也不能入內。
所以沒辦法,我與李謹行,也只是神交,他不會幫忙。雖然老友劉伯英,是左監門大將軍,但在這件事上,也不可能幫忙。畢竟後宮爭鬥,外臣貿然捲入,後果不堪設想。
這件事先放下,五月初五端午,朝廷科舉放榜。果然不出所料,家王勃,考幽素科及第。還寫篇散文,上李常伯啟,歌頌李安期。同時也請安期,把他寫的文章,轉呈聖人過目。
接卷人李安期,任司列少常伯,就是吏部侍郎,所以稱李常伯。本人學富五車,為人機智精警,行事不畏強權,敢於直言勸諫。安期呈的文章,是宸遊東嶽頌,也是歌功頌德。
王勃深諳此道,乾元殿竣工時,他寫乾元殿頌。皇帝泰山封禪,寫宸遊東嶽頌,拍馬屁高大上。皇帝龍顏大悅,再次點贊神童,並授予朝散郎,從七品的散官。
剛年滿十六歲,就成朝廷命官,於是聲名鵲起。又經考官介紹,任沛王府修撰,深得李賢歡心。如此出盡風頭,步入人生巔峰。長安城文學界,將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並把他排首位。
楊炯不忿,逢人就說,愧於盧前,恥於王后。上述狗屁倒灶,武康興致缺缺,他更關注深層。五月初八下衙,德官派人傳話,確實是好訊息。預謀已久的內朝,千呼萬喚始出來,李治終於行動了。
泰山封禪之前,武康與許敬宗,啟動戊戌合流。那篇乾元殿頌,武康穿針引線,敬宗上達天聽。觸及皇帝爽點,打算破格提拔,卻被宰相攪黃。給出的理由是,沒有透過科舉,提拔壞了規矩。
皇權受制相權,李治心高氣傲,自然不能忍受。想效仿漢武帝,組建內朝體系,以分宰相權利。當時封禪在即,時機尚不成熟,於是暫時擱置。此時王勃及第,更加堅定了他,建內朝的決心。
四月二十日,李治出手了。從蘭臺司文局,左史和右史中,選拔才學俱佳,有學問的官員。所謂的司文局,原本是著作局,負責修撰碑誌,祝文祭文等等。
所謂左史右史,原本是起居郎,以及起居舍人。他們主要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為修史攢資料。這些人的特點:官職都不太高,六七品的小官;出身都不顯赫,皆為庶族地主;必須博學多才,能夠出口成章。
李治下達制令,藉著修撰為名,允許這批學士,入翰林院待詔。名義上是著書,實則是智囊團,皇帝的顧問團。直接參與朝政,製造各種輿論,分割宰相權利,加強皇帝集權。
還是不出所料,由於身體原因,李治把這些人,交給媚娘管理。媚娘深居後宮,要想堅若磐石,必須有親信團。當初廢王立武,出力支援她的,剩餘寥寥無幾。
大金剛許敬宗,和大推手李勣,已經行將就木。二金剛李義府,被武康打掉了,三金剛袁公瑜,也被牽連貶黜。武康人單力微,必須為她組建,新的親信團隊。
她出身小門戶,而與她同類的,就是庶族地主。至於士族地主,為了門閥利益,不會支援她的。武康十分篤定,那些庶族地主,為了政治訴求,可以不要節操。
對於他們來說,只要給我官做,我就選擇效忠。也不管你是誰,胡人或者漢人,男人或者女人,統統不重要的。哪怕你是條狗,只要給我官做,我就馬首是瞻。 蒙元滿清政權,就是最好證明,更別說女人了。武康為了幫她,可謂絞盡腦汁,可謂竭盡全力。甚至答應敬宗,二丫嫁入許家,賭上女兒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