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三年(公元666年),春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五嶽之巔泰山,方圓百里之內,人頭密密麻麻。南麓四里開外,圓丘祭壇周圍,衛士層層守衛。左右羽林執勤,身披明光鎧甲,手拄偃月大刀。最特級的安保,哪怕是隻蒼蠅,也飛不過防線。
禁軍包圍圈內,滿朝文武百官,諸州都督刺史,個個莊重肅穆。武康站在前排,護在李治身側,武裝到了牙齒。現任司禮太常伯,廣平郡公劉祥道,聲音蒼老鏗鏘,宣佈吉時已到,封禪大典開始。
李治頭戴皇冕,垂白珠十二旒,身穿金飾袞袍,繡紋章十二飾。雙手託著玉璽,邁著四方正步,跟隨音樂節奏,緩緩登上祭臺。按照特定劇本,擺出各種姿勢,喊出不同口號。
燃上幾炷青香,祭奠昊天上帝,傳說中的天神。折騰個把時辰,走完全部套路,完成天神祭祀。祥道宣佈散會,諸官魚貫離開,武康繼續護衛,送回御帳休息。
初二接著折騰,全員攀登泰山,進行登封之禮。一級級的臺階,李治氣喘如牛,武康捏把冷汗。你看他那樣子,身形戰戰兢兢,脖頸散發熱氣。假如風疾復發,恐怕封禪大典,淪為滔天笑料。
不能騎馬坐轎,那是不敬天神,不讓侍衛攙扶,影響大帝儀態。武康心中吐槽,你應該腎虧吧,都快累成狗了。扭頭瞧瞧乃翁,粗氣不喘半口,累意沒有半分。騷年聽我一言,晚上節制慾望,身體才是本錢。
感受此情此景,夢迴小學時代,應該有篇課文,泰山的挑山工。穿著紅背心,肩上搭扁擔,扁擔掛貨物,摺尺形登山。此時也想扁擔,把李治塞進去,挑著他上泰山。
終於登上山頂,正主累的半死。為了不誤吉時,簡單休息片刻,登封之禮開始。繼續昂首挺胸,一步一個臺階,緩緩登上天壇。來到祭臺頂端,腳踏泰山之巔,杵著像避雷針。
武康不斷祈禱,千萬不要打雷,不能把他劈死。此刻阿姊媚娘,尚未站穩腳跟,所以他不能死。最起碼要等到,內朝系統啟動,媚娘有了根基,那時駕崩不晚。
高高的祭臺上,李治裝神弄鬼,假裝受命於天。各種繁瑣禮儀,一絲不苟施展,做的有模有樣。按照劇本進行,最後裝腔作勢,對話昊天上帝,背誦泰山玉牒...
嗣天子臣治,敢昭告於昊天上帝。有隋位極顛危,天數窮否,生靈塗炭,鼎祚淪亡。高祖仗黃鉞而救黎元,錫元珪而拯沈溺。太宗功宏煉石,定區宇於再麾,業比斷鰲,飲滄溟而一息。
臣忝奉餘緒,承威積慶,遂得崑山寢燎,炎海韜波。雖業茂宗祧,寔降靈穹昊。今謹告成東嶽,歸功上元,大寶克隆,鴻基永固。凝薰萬姓,陶化八紘。
大概意思是說,尊敬的天神啊,前隋子孫不孝,搞得民不聊生。您的李唐子孫,皆為人中龍鳳,不辱天神使命。我爺爺和我爹,救百姓於水火,絕對造反有理。
我也不遑多讓,兢兢業業半生,締造功勳無數。如今國富人強,八方臣服大唐,特登泰山之巔,向您彙報工作。希望您老保佑,大唐國祚永存,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歌舞昇平。
聲音如雷貫耳,祭壇下的百官,個個興奮熱忱。武康嗤之以鼻,那是迴音效果,設計師的功勞。牆壁折射聲波,回聲混合原聲,聽著自然洪亮。不是天神顯靈,只是科學道理,何必如此激動?
玉牒朗誦完畢,李治走下祭臺,制令儀式繼續。李勣和許敬宗,手託兩份玉牒,一份大帝李治的,一份配帝李淵的。所謂的玉牒,是人間帝王,給天神的奏疏。
陸敦信和竇德玄,抱來兩個小櫃,金玉兩種材質。玉石造的那個,裝李治的玉牒,黃金造的那個,裝李淵的玉牒。再用純金絲線,密密麻麻纏繞,金屑泥封櫃口,加蓋皇帝玉璽。
四位封禪大使,託著金玉兩櫃,來到北邊山壁。司稼寺的巧匠,在巨大石壁上,開鑿巨大石匣。兩櫃放入石匣,水泥澆喂縫隙,永遠封存泰山。因為這種操作,所以祭祀天神,被稱之為封禮。
到了正月初三,抵達社首山上,開始祭祀地神。李治初獻完畢,官員全部退下,宦官拉起簾幕,遮擋整個祭臺。朝廷確實敗家,那麼多的簾幕,上等絲綢製造,用帛布就行呀。
媚娘身穿褘衣,類似皇帝冕袞,最隆重的衣服。帶領內外命婦,諸如公主郡主,國郡夫人等等,進行亞獻祭祀。武康恨的牙疼,站在簾幕外圍,忍受怪異眼神。
在他的官職中,有知內侍監事,管理宮廷宦官,類似太監總管。李治在噁心他,特意傳下制令,讓其主持簾幕。遠處的男同胞,過路的女同胞,都會瞄來幾眼。
禪禮枯燥無味,媚娘敬酒地神,同時呈獻茅豆。然後太監宮女,排成九個方陣,登壇合唱聖歌。武康備受煎熬,直到終獻結束,終於脫離苦海。同時也意味著,整個封禪大典,圓滿落下帷幕。
按照朝廷規矩,大典必有大禮,正月初五辰時,皇帝發放福利。山北朝見臺上,接受百官祝賀,接見諸國使臣。同時傳下制書,終止麟德三年,改元乾封元年。
國朝文武百官,居三品以上者,賞賜爵位一等。居四品以下者,賞賜勳級一轉。福利確實很大,可惜伏筆不好,可能導致將來,勳官爵位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