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武唐第一佞臣> 第二十五章 乾元殿頌是契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五章 乾元殿頌是契機 (2 / 3)

感覺莫名其妙,我這粗鄙武夫,值得你留戀嗎?信的第三部分,武康直接罵娘,想抽仁願耳光。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帶著新羅、百濟,倭國、耽羅(濟州島)使者,以及留守衛士,乘船返回大唐。

李九準備封禪,他帶使團道賀,馬屁拍的真好。李九龍顏大悅,仁軌必定升官,可能還是高官。田舍奴劉仁願,離開京師之前,乃翁耳提面命。不要駐守熊津,新兵交給仁軌,你帶老兵回來。

我的真實目的,讓你帶回使團,拍李九的馬屁,從而加官進爵。你可真大方啊,自願留下駐守,千載難逢之機,便宜了劉仁軌。爛泥扶不上牆,乃翁給你機會,你卻拱手讓人,活該你被流放。

雖然怒其不爭,卻也無計可施,轉念仔細想想,其實不怪仁願。他只是個武將,那點微末道行,玩不過劉仁軌。估計三言兩語,就被人家忽悠,北都找不到了。事情已成定局,仁軌飛黃騰達,我是擋不住嘍。

此時政事堂中,傳出了爭吵聲,武康凝視聆聽,心中再度悽苦。爭吵的雙方,陸敦信和姜恪;爭吵的話題,因為李九提出,熊津都尉扶余隆,新羅王金法敏,兩人釋去舊怨。

敦信表示附議,雙方冰釋前嫌,熊津才會穩定。姜恪針鋒相對,新羅百濟兩國,曾經互為宿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強行干預,恐新羅離心。唐羅軍事聯盟,可能岌岌可危,對攻略高句麗,百害而無一利。

爭吵還在繼續,武康唉聲嘆氣,姜恪是明白人。若我是金法敏,肯定氣的咬牙,大唐太霸道了。等到爭吵停止,李九一錘定音,吩咐起草詔書,詔令兩國釋怨。

只要詔書下達,唐羅軍事聯盟,徹底土崩瓦解。接下來的戰事,共伐高句麗時,新羅會陽奉陰違。武康萬分篤信,滅高句麗之日,唐羅開戰之時。

雖然不願承認,卻繞不開事實,結局已經註定,並不看好大唐。戰略角度上說,南韓平原廣闊,足以支撐政權。只要政權不弱,唐朝註定失敗,因為補給不足。

海路支援半島,那是痴人說夢。昔日滅亡百濟,調十三萬海軍,已經傾盡國力。導致沿海貧瘠,李九無可奈何,罷免沿海造船。海路支援半島,怕是杯水車薪,你能造多少船?

陸路也很艱難,從關中到遼東,再到朝鮮半島,補給線太長了。所以綜上所述,唐羅開戰之後,唐朝註定失敗,會被趕出半島。詔書沒有意義,結局都註定了,還爭吵個毛線?

很快畫風突變,李九連連叫好,然後哈哈大笑:許卿呈的文章,可謂妙筆生花,讓我欲罷不能。龍門縣王子安,年歲未及弱冠,就有如此文筆,我大唐奇才啊。諸卿全都看看,這篇乾元殿頌,是否能入法眼?

肉戲終於來了,武康扯出詭笑,老狐狸許敬宗,行動倒也迅速。按理說不應該,昨天給他文章,今天就呈上了。為了給我面子,還是另有所圖,其中必有貓膩。

堂內叫好不斷,包括李勣在內,都在誇讚文筆。不愧初唐四傑,不辱神童稱號,可惜沒有卵用。敬宗趁熱打鐵,聲音興奮沙啞:此子年紀輕輕,文才不輸老臣,可以入仕為官。

馬上遭到反對,陸敦信反駁道:少師此言差矣,王勃確有才學,不過年紀尚幼。老臣有些擔心,過早提拔入仕,就是揠苗助長。況且不經科舉,不能名正言順,懇請陛下三思。

說那麼多廢話,最後才是重點,不能特招入仕。李勣沉默不言,姜恪和竇德玄,幫陸敦信說話。也是那套說辭,沒有科舉及第,恐怕遭受非議。此乃選舉制度,不可因人而異,懇請陛下三思。

五個宰相,三個反對,王勃悲催。武康笑而不語,都在意料之中,冠冕堂皇的話,齷齪徇私的心。不科舉而做官,是世家的特權,寒門豈能沾染?

政事堂安靜,半刻鐘沒聲,畫面躍入腦海:李九面沉似水,龍眼飽含不滿,瞪著三個宰相。李勣閉目養神,老神在在坐著,表示事不關己。敬宗慈眉善目,嘴角掩藏竊喜,那是他的標誌。三宰相低頭,做無聲抗爭。

猜測得到應驗,李九走出大門,臉上滿是不悅。武康輕輕擺手,五十奉宸衛士,立刻跟隨護衛。他內弟崔神慶,升任左奉宸將軍,接手護衛工作。

隊伍出東華門,宰相離政事堂。竇德玄和陸敦信,模樣老神在在,彷彿打了勝仗。姜恪愁眉苦臉,駁了皇帝面子,總歸不是好事。三人離開之後,李勣敬宗聯袂,身影出現堂外。

李勣七十二歲,身子骨很硬朗;敬宗七十四歲,精神頭還不錯,只是腳步蹣跚。武康拱手行禮,攙著敬宗胳膊,三人邊走邊聊。東華監門衛房,三人登記造冊,衛士牽出小馬。

個頭比驢還小,性格十分溫順,武康家有兩匹,是閨女的坐騎。眼前兩匹小馬,李勣和敬宗的,他們上了年紀。同時備受榮寵,李九特別批准,乘小馬走大內。

扶著李勣上馬,李勣笑的詭異,簡單寒暄兩句,直接馭馬離開。準備攙扶敬宗,卻被婉言阻止:“現在時辰尚早,老夫想去史館,變之陪我走在。勞煩監門衛士,暫時看管坐騎。”

衛士牽馬離開,武康牽著敬宗,走向東臺南方。史館大門向南,館門東西兩側,七十四株棗樹。翠綠色的棗葉,米黃色的棗花,蜜蜂飛舞駐足,令人心曠神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