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武唐第一佞臣> 第四十六章 坑殺戰俘十三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六章 坑殺戰俘十三萬 (1 / 3)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夏六月初五,辰時四刻。

杭愛山東南,翁金河西岸,盧山中軍帳,召開軍事會議。鐵勒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大將軍仁泰,負責主持會議,提出會議主題:為了繼續行軍,鐵勒十三萬降卒,建議悉數坑殺之。

與會人員有:鐵勒道行軍副總管,燕然都護劉審禮;盧山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薛仁貴;降水道行軍總管,右屯衛將軍孫仁師;三道行軍總長史,左千牛府大將軍武康。

討論僵持中,氣氛很尷尬,矮榻被踹翻,茶壺被打碎,茶水灑滿地。仁泰吹鬍子瞪眼,武康臉紅脖子粗,憤怒視線射對方,要用眼神殺死他。其餘三人,兩不相幫,保持緘默。

半刻鐘過去,還在鬥雞眼,也不嫌眼痠。必須息事寧人,孫仁師輕咳說:“動不動就掀榻,以後同席變之,必須自備食物,可能會餓肚子。趕緊收拾下吧,給鄭總管賠禮,這事就翻篇了。”

劉審禮也勸:“兩位將軍息怒,鐵勒九姓未平,不要意氣用事。都是三品高官,倘若傳了出去,被人笑掉大牙。變之年輕氣盛,處事略顯不周,還請仁泰見諒。”

臺階已經搭建,不能不識抬舉,否則惹人不喜。武康知道好歹,慪氣徒勞無功,不能解決問題。向勸說者行禮,彎腰扶起矮榻,收拾滿地狼藉。

縱觀前世今生,不與外人爭執,也不鬥嘴打架,那樣毫無意義。若被外人激怒,前世選擇隱忍,今生選擇殺人,無論名殺暗殺,肯定會弄死你。向來剋制情緒,所謂怒火怨氣,只衝熟人發洩。可惜因為戰俘,一時沒能剋制。

慢慢收拾妥當,接薛仁貴眼神,對鄭仁泰行禮,語氣頗為敷衍:“屬下年輕氣盛,衝撞鄭大總管,還請不計前嫌。如若不能釋懷,還請總管明言,屬下認打認罰。”

態度不端正,鄭仁泰冷哼:“十六衛大將軍,也有高低之分,朝廷大小朝會,我都站你前邊。身為皇后堂弟,更要戒驕戒躁,倘若目中無人,早晚招來橫禍。只此一次,下不為例,你入席吧。”

氣氛依舊尷尬,武康再行軍禮,不做口舌之爭,榻後正襟危坐。仁貴望過來,糾結片刻說:“剛才變之曾言,我們坑殺降兵,影響極其惡劣。嚴重到能殺頭,殺所有人的頭,還請變之明言。”

被視線聚焦,武康淡淡道:“諸位有目共睹,鐵勒九姓叛唐,決心並不堅定,只是遊行示威。希望透過叛亂,贏得中樞妥協,希望天唐上國,減少對其壓迫。如果坑殺戰俘,必然結下血仇,加劇鐵勒仇視。”

視線掃眾人,繼續剖析著:“所以此次行軍,應該以撫為主,刀兵殺戮為輔。比粟繼位尚短,不能統帥八姓。取得天山大捷,此為主要原因。若坑殺降兵,等於把八姓,推入他懷抱。這與戰略目的,明顯背道而馳。”

仁泰嗤之以鼻,陰陽怪氣的說:“推入比粟懷抱,又能奈我軍何,正好一網打盡。天山旗開得勝,應該乘勝追擊,攻破鐵勒九姓,徹底平息叛亂。難道武將軍,對我朝的兵鋒,沒有信心嗎?”

好大的帽子,這鍋不能背,也懶得辯解。大唐衛士的兵鋒,我肯定很有信心,只是對你鄭仁泰,我沒絲毫信心。平叛鐵勒九姓,必用懷柔政策,你卻主張殺戮,肯定行不通的。

不理他的挑釁,繼續剖析形勢:“漠北氣候,春秋短促,夏冬漫長,夏季酷熱,冬季奇寒。其最大特點,天氣變化快,且反覆無常。特別到了秋季,剛才秋高氣爽,霎時狂風大作,甚至突降大雪。”

擺出蒙古氣候,給出行軍限制:“天時地利人和,天時首當其衝,限制軍事行動。秋季八月之前,我們三路大軍,必須班師回朝。殺十三萬戰俘,至少十萬家庭,失去主要勞力。無法熬過寒冬,牧民凍餓而死,仇恨再次加劇。”

說到此處,加重語氣:“我可以斷言,仇恨和生存,鐵勒不會罷休。只要軍隊撤走,冬季來臨之前,或者來年開春後,必然再次反叛。請問在座諸位,中樞如何應對?”

餘者在沉思,仁泰在冷笑:“我們是武將,不參與政事,中樞自有良策,不牢我等廢心。他們再次反叛,我們再次平息,直到他們安分。大唐兵鋒之利,首次平叛成功,就能接二連三。”

說的不是人話,陷入戰爭泥潭,就會傷筋動骨。武康面沉似水,扯出一絲鄙夷。戰略目光短淺,活該萬年副將,政治頭腦簡單,活該不受重用。除了個人勇武,你還剩下什麼?

薛仁貴等人,貌似聽了進去,都在皺眉沉思。沒有人附和,仁泰丟面子,怒氣也更大。不知過了多久,仁貴首先開口:“中樞戰略重點,在遼東高句麗。倘若鐵勒復叛,可能調整策略,派出重將安撫。”

孫仁師點頭,接他話剖析:“漠北行軍目的,是讓鐵勒內附,不是趕盡殺絕。若三番五次,中樞的策略,必以撫為主。若所料不差,左驍衛大將軍,郕國公契苾何力,出身契苾氏,是最合適人選...”

話語戛然而止,三人同時抬頭,無不瞠目結舌。仁泰不明所以,審禮臉色大變,哆嗦著嘴唇說:“契苾大將軍,是遼東行軍總管,正在討伐高句麗。北線實力大減,極有可能影響,遼東戰略部署。”

不是極有可能,而是板上釘釘,武康言辭鑿鑿:“眾所周知的,在聖人心中,漠北重於遼東。若鐵勒復叛,必召契苾班師。伐高句麗,水陸並進,南北夾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