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不敢打包票,歷史記載,占城稻唐末傳入廣西、雲南,宋初引入長江流域,造成“江南熟天下足”。可現在是初唐,相差近三百年,此時的品種,和那時的差多少,誰也不知道。
斟酌片刻,小心翼翼道:“水稻是喜溫作物,熱量越高,日照越充足,產量就越高。大唐由北向南,氣候逐漸變熱,臨邑比大唐更熱,稻米成熟週期更短,年收兩季不在話下,三季都有可能。至於咱們婺州,我不敢打包票。”
崔義玄眉頭微皺,緩緩坐下,眾大佬都有些失落。武康環視四周,呵呵笑道:“先不說年收兩季,單前三個優點,就值得引進。萬一成功了,結果不敢想象,萬一‘婺州熟,天下足’,那...”
眾人先是錯愕,隨即莞爾微笑,這是異想天開呀。盧懷遠首先發話:“占城稻四優點,隨便拎出一個,都值得嘗試。然口說無憑,不確定真偽之前,最好別上書長安。”
“盧公言之有理”,司倉孫參軍看向老崔,提出意見:“前不久剛上書,提出郵政快遞系統,已然震動朝廷。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再丟擲占城稻,萬一名不其實,恐遭惡意中傷,請崔公三思。”
“請崔公三思”,彷彿約定好的,整齊喊出口號。武康不由得暗樂,都是老狐狸,當然知道過猶不及。郵政快遞系統,等明年初見成效,大佬們官升兩級。再丟擲占城稻,還是官升兩級,不可能一升四級。所以,功勞慢慢放,品級慢慢升。
老崔眼睫毛都是空的,當然不拂眾意,一錘定音:“空口說白話,沒真憑實據,自然不能上書。但二郎想法很好,不能就此放棄,咱們婺州引進佔城稻實驗,諸位拿章程出來。”
會場議論紛紛,大佬交頭接耳,幾分鐘後司士魏參軍發言:“既然要實驗,必須有稻種,稻種在臨邑。雖然使團在婺州,咱們不能找他們,因為咱們只能接待,無權過問貿易國事。這樣一來,只能派得力手下,去臨邑收購稻種。”
司戶孫參軍,先點頭又搖頭,斟酌片刻道:“魏公說的不錯,此是唯一辦法。然而,咱們能力有限,能派多少人?又能收多少種?婺州幾十萬畝耕田,杯水車薪!”
司兵秦參軍微笑道:“單靠咱們肯定不行,再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下買不來全州糧種。就算能買來,百姓未必肯用,畢竟這是種田,是生死攸關大事。”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各說見解暢所欲言,只有老於、醫學博士老華、錄事老張不開口,他們就是打醬油的。老崔馭下有方,氣氛很是河蟹,沒有勾心鬥角情況。
覺的差不多了,崔義玄乾咳兩聲,待眾人停止討論,又把皮球踢給武康:“此事你先提出,可有良策?”
武康正襟危坐,提出試驗田概念:“我贊同大家意見,得糧種的辦法,只有親去購買。不過不用勞師動眾,買二十畝糧種即可。我打算開試驗田,請經驗豐富老農,試種占城稻。總結經驗詳細記錄,如果試驗成功,上書朝廷,同時大力推廣。”
環視眾人,言辭鑿鑿道:“試驗成功後,通知各縣各鄉,帶農夫過來參觀。眼見的事實,遠勝天花亂墜的吹噓,百姓們都不傻,誰不想多打糧食?接下來就是新的套路,優秀糧種替購業務。”
武康再次起身,掛上“替購”紙張,侃侃而談:“以婺州衙門名譽擔保,秉承不強迫原則,與有意向農夫籤契約。農夫先交納糧種錢,咱們挑選有實力的商賈,組成商隊去臨邑邊境,購買優秀糧種,按契約發給付錢農夫。”
眾人看怪物似的圍觀,或點頭或搖頭,三參軍事之一的老齊,提出不同意見:“武公,等試驗田出結果,咱們直接上書朝廷,讓朝廷和臨邑磋商,豈不更好?”
不待武康回答,盧懷遠笑道:“齊參軍此言欠妥,上報朝廷,朝廷派使確認,需要時間;特使回長安,朝臣開會討論,需要時間;朝會透過,籌備銅錢,知會臨邑國,更需要時間。如此一來二去,至少一年時間。”
齊參軍點頭不語,司倉孫參軍說:“交予商人買糧種,老夫實難放心。商賈狡詐有目共睹,咱們沒見過占城稻,見過也很難分辨,如果商人隨便找些稻米,老百姓遭殃不說,咱們還得背黑鍋。”
此話引起新一輪討論,士人瞧不起商人。待討論聲小了,武康該丟擲利益:“諸位言之有理,不能任由商人欺詐。不過我剛才說了,咱們州衙出面,挑選有實力商賈,組建聯合商隊。”
特意強調“挑選”和“有實力”,老狐狸們瞬間明悟,這是發財好機會啊,瞬間沒了反對意見。
崔義玄掃視眾人,總結道:“先把試驗田開闢出來,產量好一切好說,產量不好全是廢話。變之身體不適,回家休息,其餘人隨我招待使團。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