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武唐第一佞臣> 婺州攻略 第十四章 宴請婺州官二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婺州攻略 第十四章 宴請婺州官二代 (2 / 3)

作為懶癌晚期患者,填充潤色故事的工作,自然交給多才多藝的如煙。看時辰馬上日落西山,衝眾人說道:“菜都上齊了,趁天還沒黑,敞開肚皮吃。天要是黑了,還得掌燈夜戰,要是吃到鼻孔裡,概不負責啊!”

宴席上鬨堂大笑,大夥兒開始胡吃海喝,推杯換盞好不熱鬧。要說這朋友聚餐,無論大唐還是後世,最難把控的就是時間。人一喝酒話就多,平時的悶葫蘆,藉著酒勁也能舌戰群儒。

酒席最終熬到了掌燈時刻,小翠幾人燃起黃蠟。眾人越喝越盡興,話匣子全部開啟,武康也喝了不少。這可苦了小翠三個,客廳裡亮起十二根蠟燭,三人手持剪刀,每人負責四根,不斷剪著燈芯灰燼。

此情此景,武康不由得想起那句“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的芯是木棉線,燃燒後灰燼比較多,必須頻繁拿剪子剪。

腦洞大開之下,又想到了有趣的事。據說很久以前,埃及人用三根細棉線擰成燈芯,燃燒時就不用再剪。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星爺的大話西遊裡,紫霞、青霞就是擰在一起的燈芯。

本想把小竅門告訴眾人,又有些糾結,沒了剪燭芯現象,李商隱很難寫出這句詩。思量片刻還是決定說出來,把剪蠟芯的時間用在寫詩上,說不定搞出其他佳作呢。

眾人聽罷無不瞠目結舌,孫立拍著大腿叫好:“二郎化腐朽為神奇,令人擊節讚賞!回去就稟告大人,如果成功推廣下去,咱們婺州的黃蠟,至少多賣一文錢。”

武康沒接話,饒有興趣看著黃蠟,問孫立道:“我故鄉的蠟燭,是提煉石油後的副產品。三郎知不知道,黃蠟是用什麼製造?”

孫立打個飽嗝,開啟長篇大論:“黃蠟又稱蜂蠟,材料是蜂巢。婺州有漫山遍野的野花,到處是蜂巢。從春初到秋末,人們上山搗取蜂巢,裡面有現成蜂蠟。放在鍋裡熬,倒進模子裡就成了。”

武康恍然大悟,工蜂的腹部下面,有四對蠟腺,分泌的物質就是黃蠟材料。

孫立意猶未盡,繼續科普道:“婺州的黃蠟甲天下,還是上繳長安土貢的主藥供品,聖人以及滿朝文武,基本都用婺州黃蠟。”

武康目光瞟過眾人,陰陽怪氣兒道:“那麼敢問諸位,黃蠟多少錢一支?”

二代面面相覷,尷尬的抬頭。孫立咯咯直樂,洋洋自得道:“外地黃蠟一文一支,咱們的三文一支。這麼貴的東西,別說普通百姓,造蠟的也捨不得點!”

三文錢能買十二個炊餅,尋常老百姓哪捨得點蠟?是以一到晚上,整個婺州城黑燈瞎火,像鬼城一樣。製造蠟燭的人,用不起蠟燭。一首詩閃過腦海,武康下意識吟了出來: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就聽砰的一聲,嚇的他一哆嗦,二代們紛紛喝彩。他們都是讀書人,能體會詩的真諦,崔五漲紅著臉,拍手叫好:“真正養蠶的人,是穿不起絲綢的,這很悲哀!”

無心之下又做了文學搬運工,武康撇撇嘴說道:“我沒能耐寫詩,這是宋代張俞寫的,不要問我‘宋代張俞’是誰。咱不應該關注詩,應該關注黃蠟。我倒有個主意,人工養蜜蜂,既有蜂蜜吃,又有蠟燭用,一舉兩得!”

“二郎這話我不能苟同”,半醉半醒的孫明基,搖頭晃腦道:“先不說蜜蜂能不能養,單說去哪養。它們出沒的地方,必須山花爛漫,城裡肯定不行,荒山野嶺更不行,經常有野獸、強人出沒,搞不好命都丟了!”

這話武康認可,養蜂確實有很大侷限。這時又想起另一種蠟,問眾人道:“還有一種白色的蠟,和黃蠟差不多,是由白蟻幼蟲分泌物製成,諸位聽說過嗎?”

眾人又是大眼瞪小眼,片刻後紛紛搖頭,盧牧山說:“請恕我孤陋寡聞,從沒聽過白色蠟燭。無論在婺州,還是長安、范陽,都聞所未聞。如果螞蟻真能做蠟,倒可以試一試。”

武康又問了小翠、武蘭,甚至讓武梅去問她奶奶,得到的結果依然是沒有。看來大唐沒這東西,整理下思路說:“白蟻比較好養,它們以家族部落方式生存,以木頭、稻草為食物。咱們可以砌個青磚池子...”

話音戛然而止,武康苦笑連連,搖搖頭說道:“還是不要搞了,這玩意兒太兇猛了,拆家比二哈都猛。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說的就是它們。我可不想早上去衙門上班,晚上回家房子沒了,就剩幾個門孤零零立著...”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