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風雨大宋> 第34章 大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4章 大勢 (2 / 2)

說起這些事情,杜中宵不由想了急待改革的內政,不由有些心累。在邊疆的時候不覺得,一進入了朝堂,便就發現事情無數,再不像那樣清閒了。

飲了一會酒,十三郎道:“官人,契丹兩帝相爭,你覺得哪方獲勝的可能大些?”

杜中宵道:“說起來,應該是耶律洪基更有可能獲勝。雖然契丹還沒有明確父子相繼,名義上還保持著柴冊之禮,不過經過上一任國主這麼多年,大多契丹貴族還是傾向於洪基。只是由於重元得到了契丹國母支援,才鬧了這麼長時間。只要前線一分勝負,契丹內亂很快就結束了。”

十三郎點了點頭:“我們平時議論起來,也是這樣認為。雖然重元的西京道和中京道連在一起,洪基的地盤分散,但兵力卻更強。而且洪基依託遼東,鐵不缺,可以鑄更多的炮。”

“是啊,可以鑄更多的炮。”杜中宵無奈地點頭,火炮實在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洪基依託遼州之鐵,這幾年鑄了很多炮。只是他們製作火藥的能力不行,威力遠不如本朝所產。”

杜中宵改革後的宋軍,實際是以炮兵為核心的。特別是大戰,往往是依託於炮兵陣地,進行反覆爭奪。契丹和党項雖然費了許多心力,還是無法生產火槍,火炮的技術卻學了去。党項國內技術太差,只能產依託堅城的火炮,沒有野戰能力。契丹不同,雖然比不上宋軍,火炮卻能越野機動。

耶律重元攻儒州不下,最後被耶律洪基反推,現在雙方僵持於奉聖州。一旦丟了奉聖州,被洪基大軍越過雞鳴山,進入了歸化州,開啟去大同府的大門,戰事就大局已定。

說起了契丹戰事,十三郎來了興趣,與杜中宵交換意見。河曲路到京城的將領,大部分到了軍校做教官,平時沒事,就喜歡議論這些。他們的意見,也是認為耶律洪基可能獲勝。

杜中宵道:“如果前線重元落敗,本朝應該從雁門和沙州兩地,夾擊大同府。立爭把洪基大軍阻於山外,先奪山後。以山後為根基,與河北配合,後邊可取幽州。”

十三郎連連點頭:“官人說的是,我們平時議論,也是覺得該如此。奪了雲州,從山後威脅山前幽州,配合河北路大軍,容易成功。奪不下雲州,從河攻幽州,易被契丹人威脅後路。”

杜中宵道:“這本就是本朝恢復幽雲十六州的正途。先取山後,山前的幽州就成為了孤城,無論如何不好防守了。不取山後,直攻山前,易被抄後路。”

契丹奪取的幽雲十六州,一般把雲州周圍稱山後,幽州周圍稱山前,分成兩個大區域。兩地互為表裡,幽州富庶,雲州則地形險要。失了一地,另一地就被孤立了。

佔領河曲路後,宋朝形成了對雲州兩面進攻的態勢,佔據了戰略優勢。不過直到現在,朝廷也沒有正經討論過對契丹的戰略,只是以其內亂,不適合動名的理由,一直按兵不動。

如果不是顧忌杜中宵,朝廷不想讓他領軍對党項,去年就應該對党項動兵了。拖到今年,時間晚了些,契丹那邊的形勢已變。從戰略上,要求幾個月內對党項戰事結束,可以調集大軍,以應對契丹。這些顯而易見的大戰略,現在朝中沒有人提出來,也沒有討論。杜中宵有時候覺得,十幾年前不得不與黨項言和,對朝廷中的官員影響很大,包括皇帝,沒有人再提長久戰略。

昨天崇政殿議論的時候,杜中宵略提了一下契丹,立即被止住了。沒有人想討論這個問題,讓他感覺有些鬱悶。今天跟十三郎坐在一起,聽他講述軍校裡教官的意見,許多與自己想的暗合,不由欣喜。

不知道前線的狄青,對現在的總體局勢有沒有認識,知不知道,形勢要求他速戰速決。只有迅速滅亡了党項,宋軍才能抓住契丹內亂的時機,以最小的代價戰領雲州。如果耶律重元認敗,宋軍不能迅速拉出大的機動兵團,只能坐看契丹統一,失去最好的時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