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臺鎮周圍是廣闊的平原,一望無際。旁邊的堵水是唐白河的重要支流,不但有航運之利,上游還有連串的陂塘,灌溉便利。在兩漢的時候,這裡農業發達,人口稠密,大量種植水稻。後來經戰亂,人口逃散,水利不修,再也沒有重現過那時的景象。唐朝前期天下穩定的時候,曾經短暫恢復,後來經過晚唐五代亂世,此時一片荒涼。這一帶近千年的時間,再也沒有達到兩漢時的人口規模。
周圍也零星有一些村落,多位於交通要道上,規模很小。大片荒廢的農田,滿是荊棘棘。
離著青臺鎮不遠,堵水東岸,是杜中宵選出來的一片營田示範地區,自己親自管理。被選定地區如果有農戶,要麼遷走,要麼併入營田務,行政區劃和農業佈局完全推倒重來。
按既定的規劃,一個村子五十戶,十個村子恰好是一營,跟軍隊編制大致對接。
營也稱指揮,是宋朝軍隊基本的編制單位,滿編步軍五百人,騎兵四百人。雖不整齊劃一,天下軍隊大致如此。理論上講,營是固定編制,再向上的軍、廂,皆是臨時編制,人數不統一,可以根據戰爭需要編組。統計軍隊規模,不管是樞密院還是三衙,都是按營數。
之所以稱營,是因為這個規模的軍隊駐在一起,除非情況特殊,不會打散,駐地為營盤。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營盤就是指揮的軍營。不過這個年代,不但營盤是鐵打的,兵也是固定的。
以方圓十二里為準,為規劃的營田務一指揮的地盤。每個村子五十戶,村與村相距約三里,中間為指揮駐地,其餘九個村均勻分佈四周。各村依地理環境進行微調,大的原則不變。
每戶耕地以三十畝為準,原則上十畝水田,二十畝旱地。一村範圍,耕地約佔四成,其餘為果園菜地,還有留出來的河灘、陂塘、草地,其餘地為閒田。
杜中宵選出來的模範村落,佔地方圓六十里,分為五個營,分佈在堵水對面的平原上,一直延伸到東邊的中陽山。一共兩千五百戶,大約相當於一箇中縣。
天氣一天一天暖起來了,河水清澈,楊柳吐綠,空中的飛翔的鳥兒也多了起來。春天的氣息一天比一天重,廣闊的平原從冬天的肅殺中甦醒過來,不管是人還是自然,都變得忙碌起來。
杜中宵過了堵水,騎著馬,帶著崔主簿等官吏,到選好的地方巡視。
耕地稀少,路兩邊大片大片的樹林,不時從草叢裡就飛出一隻野雞來,撲楞楞地飛向遠方。偶爾會見到五三成群的農人,到林子裡轉。
杜中宵看得多了,問身邊的崔主簿:“這個季節,雖然沒到春耕,可田裡下肥,整修田壟,農活並不少。怎麼這麼多人不忙農活,反而在野外亂轉,此地的鄉民不重視農事麼?”
崔主簿道:“倒不是如此。這一帶野外柞樹之類極多,他們是尋找合適地方,過些日子放蠶。”
杜中宵奇怪地道:“這裡氣候溼潤,種得好桑樹,怎麼不養家蠶?”
崔主簿道:“養家蠶費許多功夫,野外柞樹多,放養柞蠶一樣獲利不少,誰還會費事摘桑葉?”
杜中宵點了點頭,看來還是人多地少形成的習慣。中國自古以來,蠶就有兩種,一種是柞蠶,主要分佈在北方,以京東路為主要產地,京西路這裡也有不少。一種是桑蠶,主要分佈南方,以江南兩浙為最多。桑蠶多是家養,家周圍種桑,採摘桑葉。柞蠶主要是放養,選野外合適的地方,作為蠶場,到了春天把蠶蟻放養到合適的樹上。兩者絲綢有細微差別,但市面上的價格基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