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匠人從出鋼口取炒好的鋼出來,幾乎完全是液態,孫承平吸了一口涼氣,對兒子道:“我們那裡炒鋼,出來的都如豆渣一般,裡面雜質極多。沒想到這爐子裡竟然出來的是鋼水,僅此一項,就比我們強得多了。不需說了,今天你們一定打起精神,不可少看了一點。等到事情結束,立即把我們的爐子換成這一種。到這裡做幾天工,賺三貫五貫錢不算什麼,學到這個,就終身受用了!”
三個兒子一起稱是,各自分工,每人學幾個崗位。
杜中宵並沒有阻止,這種技術本就要擴散出去,惠及民間。這是官方產業,又不是自己家裡,杜中宵沒有必要搞什麼技術封鎖。整個產業發展起來了,於國於民都有好處。
從爐裡出了鋼水,倒到早已備好的範裡,分別凝結成鋼錠、鋼條。由於出來的鋼質純淨,按照這一帶炒鋼的標準,其實已經可以出售了。不過那邊有備好的鍛錘,等到鋼水凝結,依然通紅的時候,便就被匠人鉗到鐵砧上。陶十七去把水力鍛錘的銷子去了,巨大的鍛錘便就開動起來。
看著鐵砧上火花四濺,陶十七對身邊的大兒子道:“這一點就是我們做絕計不到的了。這裡的一副鍛錘,抵得上幾十人一起勞作,極是厲害。可惜,我們一般民戶,卻不可築壩攔水。”
孫大郎也可惜地搖了搖頭。官方對河流水庫控制很嚴,嚴禁民戶築壩。
杜中宵到鍛錘邊上,看著通紅的鐵塊被慢慢拍扁,又拍方,顏色慢慢變暗。在這個過程中,裡面的雜質被擠出,化為殘渣落到地上。如此加工過後,竟然不必二次加熱,多次加工,效裡極好。
在另一邊,幾個匠人夾著範裡的鋼條,圍著一座水力鍛錘,有條不紊,一點點地拍薄,慢慢加工成一條條鋼帶。在變薄的過程中,裡面的雜質去除。紅色漸褪,變成青黑色。
陶十七道:“官人,這制好的鋼帶,不知直接拿去制刀會出何?形制規整,少了許多功夫。”
杜中宵笑道:“爐裡出來的是熟鐵,怎麼制刀劍?要制刀劍,還要數煉,才能淬火。”
現在的知識基礎,杜中宵也講不清楚熟鐵是低碳鋼,無法淬硬。要製成刀劍,哪怕鐵再純淨,也要數次火煉,再次滲碳,讓刃部變成中高碳鋼,才可淬火,達到需要的硬度。
熟鐵由於太軟,其實用處不多。而且由於碳含量不足,無法淬硬,不管是制刀劍,還是制農具都不合格。要對其表面滲碳,現在的辦法是在炭火中燒紅,進行鍛打,最後進行淬火。這個過程中,會有大量的鐵被消耗。對不瞭解其中原理的人來說,常會誤以為裡面有什麼鐵精,或者真鐵假鐵之類。其實越是純淨的鐵,製成工具後續加工越複雜,單純的表面滲碳效率越低,裡面既沒有鐵精也沒有鋼精。
這個時候,就顯出坩堝制鋼法的好處了。直接使用生鐵,跟這些純淨的熟鐵一起,製成中高碳鋼的工具鋼,消耗極少。所以坩堝制鋼雖然成本較高,但與一般的加工方法比起來,還是有利可圖。
現在最流行的,其實是灌鋼。就是利用生鐵的熔點比熟鐵低,密封后加熱,生鐵先化,滲進熟鐵裡面,從而達到提高碳含時的目的。鋼本就是碳含量介於生鐵和熟鐵之間的鐵,生鐵熟鐵兩者結合,剛好能夠煉成鋼。這是最盛行的方法,軍中的刀劍,多是用此法制成。
杜中宵在永城的時候,還試過另一種方法。就是用熟鐵打製成農具,而後熔化生鐵,淋在製成的農具上,而後淬火。這種方法簡便易行,而且用得久了,刃部的鋼被磨掉之後,可以很容易地修補。用淋生鐵的方法制成鋼刃口,是成本最低、也是最簡單的方法。
坩堝鋼製成高等的工具鋼,灌鋼則是大批次刀劍使用的中等鋼,熟鐵刃口淋生鐵,則制農具等價廉的鐵製品。對於大通監所產的鐵,杜中宵早已經規劃好了用途,只是推廣還要時間。
杜中宵吩咐匠人,把制好的鋼帶放到爐火上,重新燒得暗紅,而後開動一邊的鋼輥,一片一片放了進去。鋼帶被鋼輥帶動,緩緩前進,依照鋼輥之間的縫隙,慢慢被軋成厚度均勻的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