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無巧不成書。
就在永平參將大人鑽出山海關城門那一刻,遠在山東半島最東端的登州城,卻迎來了進門客。
登州,後世的威海附近。有明一代,來自環渤海海域的軍事威脅加大,朝廷逐漸重視起山東半島的海事防禦。於是登州從一個小縣變成了水軍重鎮:“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府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
到了明末,由於登州又負擔起了跨渤海補給東江鎮的重任,於是朝廷增設登萊巡撫,總理對遼事宜。
1631年10月25日,午後。
位於登州水門後的官碼頭上,旗幟招展。單從排列於碼頭上的官袍看過去的話,登州城裡的文武大員悉數到齊。
如此隆重的場面,接待的自然不是尋常客人:正在水城裡緩緩下錨的,是數量高達二十艘的巨舶。
如此多的巨舶,從進城那一刻起,就將水城的水面給擠佔的滿滿當當。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發自廣東新區的北上增援船隊。
增援船隊由兩艘炮艦、兩艘護衛艦、以及十六艘大型商船組成。艦隊司令是最早進入明朝武將體系的穿越者沙正明,而實際上的主持者,則是北方三人組之一的張中琪。
其實早在2個月前,有關大淩河戰役的會議結束後,增援艦隊就組織人馬物資出發了。
然而這一路上增援艦隊走走停停,沿途時不時還捎帶著倒換一些貨物,所以行程並不快。直到前日,擁有機械動力的艦隊,才來到了登州外海。
到了登州外海後,艦隊又下錨一日。等到從天津出發的張中琪上船之後,這才聯絡登州官方,要求入城。
那麼對於增援艦隊的到來,登州方面的態度如何呢?
四個字可以形容:“闔城歡迎”。
此處的闔城,是包括了至少三股登州勢力:孫元化本人一股,孔有德等本地武裝一股,另外,數量最多的登州土著商民,自然也算是一股了。
有了這三股勢力的歡迎,今天出現在水城碼頭上的隆重歡迎儀式,也就能講得通了。
各路人馬喜迎來客的緣由,留待後話再講。且說當最大的一艘炮艦停穩在碼頭後,當先一名下船者,正是不久前才官升一級,穿著副將袍服,高大雄壯不似明人的沙正明沙將軍。
而原本坐在一張官帽椅上的登萊巡撫孫元化,此刻也早已起身迎上前去,和沙正明見禮互道問候。
一應官方禮數盡到後,接下來是介紹環節:孫巡撫一一給沙副將介紹登州文武。
下一刻,當介紹到一員年輕參將時,沙副將臉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只見他伸出手,握住年輕人的雙臂搖晃幾下:“孔將軍,久仰久仰。這一次,你我可要同舟共濟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