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吳掌櫃見少爺比較滿意,於是也湊趣地解釋了一段:“是靈丘人。說來也巧,這孩子逃荒到天津,是櫃上從市面上撿的。”
吳家所在的山西蔚州,明代下轄了廣昌縣、廣靈縣、靈丘諸縣。吳家的本家在廣靈,和靈丘算是鄉黨,口音沒什麼區別。
聽到掌櫃解釋,吳少爺心中頓時明白了。這個時代鄉黨是重要的關係紐帶,眼前這個夥計要不是鄉黨,怕是再賣力也不會被義鑫隆收留打工。
“好好做事。勤力的,櫃上都看得到,不會虧了你。”
吳法正雖說有希望走科舉成道的路子,但他同樣有很大可能在未來掌管家業。所以他早早就接觸到了家族中的商業內容,對管理和採購這一套其實相當熟悉:“九叔,給放個賞。”
“傻小子,還不快謝過東家!”
聽到有紅包拿的火貴,傻乎乎反應過來後,這才笨拙地謝過了東家。
吳少爺這邊哈哈一笑,轉頭在九叔陪同下,繼續檢視了其餘正在包裝的暖瓶。
義鑫隆這一次在天津本地採購的暖瓶,總數是三十個。這其中帶有完整鐵殼包裝的只有三對紅雙喜,其餘都是瓶膽,只能像方才一樣重新包裝。
沒辦法,雖說紅雙喜對瓶在兩年前就成為了山西大戶人家嫁女的必備嫁妝,就像後世的縫紉機腳踏車三大件一樣。
但這種鐵殼包裝在長途大車運輸過程中極易顛碎瓶膽,分開攜帶同樣容易變形,成本太高。所以現在的商隊大多隻承運瓶膽,等到了地頭,自然有傳統手藝人用藤條等材料編出土製外殼。
和九叔探討了一番暖水瓶的運輸問題後,在院裡另外一面的條桉上,吳少爺看到了另外一批正在被重新包裝的商品:皮貨。
吳家是靠著口外的皮貨生意起家的,所以這方面是重中之重,絲毫馬虎不得。
面色凝重地拿起條桉上的一雙皮靴,吳法正細細端詳起來。
映入眼簾的皮靴,澹黃色外皮,半腰馬丁靴造型,鞋墊上拓印著很對士紳胃口的品牌名:愛馬仕。
除了鞋底用多層牛皮軋製之外,吳少爺手上這雙靴子的其餘部位,包括鞋繩和穿眼處的金屬圈,乃至內裡的豬皮襯裡等等,都和後世的登山靴沒什麼區別。
伸手進鞋裡四下按壓一番,然後揭開鞋墊看了看,吳法正脫下自己腳上的軟鞋,伸腳,穿上靴子走了幾步。
最後,脫下靴子的吳少爺,撫摸著靴子表面,感受著毛皮般的奇怪觸感,不解地問道:“內裡倒是和舊貨差相彷佛,倒是這麵皮變了?”
“呵呵,少爺有所不知。此乃天津皮鞋廠新出的砂面靴,有個名目叫磨毛款。”
“哦......這倒是......有點貼切,索**蓋彌彰了,哈哈,巧思。”
吳法正很快想通了磨毛款的好處——常年在大漠荒野行走的商人牧民,其實更適合這種所謂的磨毛款式。
相比較,之前幾年大家已經習慣了的黑色、棕色皮鞋,那些光滑的皮面需要經常摸油保養不說,平時去野外也很難保證光亮度,反而不如這種。
“好,好,此等新款咱們進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