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南老爺還允諾,將袁老爺原本計劃中的江堤修造得更寬更粗更長。
還有匠人:從上海等地“招募”的,有過用水泥修建松江大堤經驗的工匠隊伍。
事實上,一開始接見了突兀找上門,突兀提出送錢送人的南老爺,驚詫不已的袁通判是不大相信這位的:“莫非是個打聽到自家動靜的江湖騙子?”
然而當袁通判看完南老爺掏出的信件,以及當場留下的第一筆5000兩工程款後,袁老爺不信也得信了。
介紹信,是已經升為工部侍郎的京城大佬羅禮士寫來的。
羅禮士是嘉定府人,其弟羅十之是最早和穿越眾打交道的建材商之一。
如今,在穿越勢力的扶持撮合下,羅禮士不但擢升為工部侍郎,羅家儼然成為朝中溫相一脈死黨。
至於袁火昌這邊...既然有心思要修堤,那麼肯定早早就開始做預備工作了,期間自然少不了和工部方面打秋風。
而這方面的關係,其實也是袁通判底氣所在:早在羅侍郎還是工部營繕司郎中的時候,雙方就認識,關係相當密切。
嚴格得說,其實袁通判算的上是溫系的外圍成員。
故此,當袁通判看完京城來信,咂摸明白其中幾句隱語的含義那一刻,他頓時成為了漢口唯一猜出來南老爺背景的人。
這一下,袁通判終於明白了南望為何直端端跑來送如此大禮:大家其實是一家人。
以上,就是袁通判為何不顧一切前去給南老爺開張撐場面的原因。也是方才袁老爺在船頭拜謝之餘,言語間還要捎帶上“幾位大人”這句話的原因。
大家同處一個派系此其一,真金白銀送鉅款過來給老爺青史留名此其二。
在青史留名這個詞語面前,全套儀仗去給商賈撐腰,算不上什麼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真金白銀。
雖說漢口富裕,袁老爺修堤大約是能籌到銀子的。但是有道是善財難捨,袁老爺準備這麼長時間沒有動工,最大的問題用腳趾頭都能想到,就是籌款難。
這也是自古以來做工程最難得地方。地方官想留名,不脫幾層皮是籌不到款的,哪怕是在富裕的漢口。
接下來,一應貨物工匠交割清楚後,袁老爺就可以啟動先期工程了。有了南老爺資助的人員資金,袁通判之後的籌款壓力會大大減輕,整個工程也會按照穿越勢力的工程標準來進行。
而從這一刻開始,武漢站的先期籌備工作,才算得上是正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做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