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c?ng......”
隨著整條戰線上的軍官齊聲下令,超過5000名北越士卒吶喊著從營地裡衝了出去。
這一刻起,南北越之間延續了短短几年的脆弱協議蕩然無存,震天的戰鼓再次敲響。
三天前,當南越水師全軍盡墨於崢江口後,大喜過望的鄭梉一邊安排善後,一邊下令先期到達的軍馬對南越築壘區展開試探進攻。
這三天的試探進攻,在戰術上是必須的。
一方面來說,北越人的軍隊還沒有集結完畢,需要時間調集軍馬糧草。另一方面來說,人數超過10萬的大型戰爭,前期一定會有試探性交手,雙方都需要互相摸底,為之後的大規模攻防收集情報。
三天後,第一輪正式的大規模陸上進攻,突兀開始。
如果按照正常的歷史,用三天時間來進行一場大戰前的熱身,時間是肯定不夠的。不論是安南國還是這個時代的其他什麼國家,通常大型攻城戰都是以月為單位,用年為單位的戰爭記錄也是常事。
但這次不一樣。北越人的“太上皇”——來自明國的軍事觀摩團團長盛楠,在三天“摸底”調研後,直接了當建議北越軍開始陸上全面進攻。
盛楠挾海戰大勝之威提出的專家指導意見,北越人肯定是要慎重對待的。
當然了,之前炮艦轟擊升龍府的滾滾炮聲,也為盛楠的意見提供了有力註腳。
其實北越人心裡很清楚:這趟之所以大傢伙勞師動眾人吃馬嚼跑到崢江,不就是因為“明援”這個核心推動力嗎?所以無論如何,只要盛楠提出的軍事計劃不是特別違背常理,不管心裡舒不舒服,自王爺鄭梉以下的北越決策層,都是大機率要執行的。
盛楠的思路很簡單:既然最終突破築壘區的決定性因素是外援軍火,那麼北越人的全面進攻就因該越早越好。
這其中還有隱藏原因。
從總的“國際”大局來說,越南戰爭只是新鮮出爐的大燕國整體南下戰略其中一環。這一環完成的速度越快,後方對於盛楠的評價也就越高。
至於說匆忙發動陸上進攻會導致北越人承擔不必要的傷亡......邪惡的帝國主義者是不會在乎炮灰死活的。甚至從某個角度來說,炮灰死得多一點,更有利於事後“長治久安”。
在軍事觀摩團提出建議之後,北越決策層經過討論,最後不出所料,正式同意開展大規模進攻。
如此重要的戰役,對於下一步要在南亞環境下經營/動武的某勢力來說,自然不能錯過,這都是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於是當天一早,盛楠便早早帶領觀摩團的年輕參謀們坐船渡江,來到了前敵營盤,準備好了包括相機這種高階儀器在內的各種裝置,準備抵近記錄戰役實況。
清晨,士卒們飽餐一頓後,文章開頭的一幕出現了。伴隨著悠長的牛角聲和軍令,北越軍隊從營地中衝出列陣,然後緩緩前行。
大批拿著木盾計程車卒居前,手持勾槍和刀矛計程車卒居中,後排是拿著火繩槍和弓箭的遠端部隊。
5000名士卒排出的橫排陣型,猶如一道黑色寬厚的潮水,塞滿了整個戰場正面。而潮水所要面對的,則是由不規則壕溝、拒馬、石牆、堡壘組成的近代防禦體系。
是的,在武器和戰術都激烈變革的十七世紀,得到弗郎機人軍事思想指導的南越人,於崢江南岸修建的這一處永備堡壘區,已經具備了後世防禦體系的很多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