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承平百年,兵備荒廢,器械朽爛。那兩千守城兵,實則有大半都是城中富戶臨時募集的民壯。”
“末將麾下那些兵丁,平日裡連件像樣的胖襖都沒有,見了如狼似虎的韃兵,當場一鬨而散,只有末將和親兵還頂了一陣......大人,親兵皆亡,全了恩義,末將已然盡力,末將無愧。便是見了皇上,末將也是這句話。”
....................................
穿越眾聽到這裡,一時間倒沒人說話了。
是啊,要讓一支部隊完成軍事任務,最起碼也要保證士卒吃飽穿暖,有基本訓練和基本武器。
所以還是那句話,一切政權的倒臺,第一步永遠是財政問題。
明軍之所以中後期打不過外族,根本原因就在於縉紳、皇親國戚等食利階層貪墨了大量的政府稅收。
所謂每年600萬兩關寧錦防線軍費,其實還沒出京城時,就已經有一半以上“沉澱”在京城的官僚系統裡了。
長此以往,軍將手頭的軍費就不夠,軍費不夠,就只能走剋扣普通兵員,養精銳親兵家丁的路子。
然後到了戰場上,遇到全體皆兵的韃子,大部隊就只好潰散——拿多少錢幹多少事,邏輯正確,沒毛病。
事實上,包括三屯營和遵化在內的薊鎮駐防要地,在韃子突入時是如何無血破城的?對不起,是士兵自己開城的。
士兵為何要開城?因為這些人拿不到餉銀。
就在後金大軍入關之前不久,崇禎剛剛把九邊各鎮的軍費消減了一部分,順便裁撤了一些士兵。
然後京師的門戶,天下第一鎮薊鎮的核心防守要地三屯營和遵化,就被下崗士兵開啟了城門。
後世的政府在乎就業率是有原因的,因為無業遊民的數量一旦上升,社會就會陷入動亂中。遵化三屯營開門事件和下崗郵遞員李自成,這些都是鮮活的例子,包括李自成手下的核心馬隊,同樣是甘陝下崗的邊軍組成。
此刻跪在穿越眾面前的李際春,其實和千萬的明朝軍將一樣,都屬於時刻在軍費不足的怪圈裡煎熬的那種人。只不過這廝運氣背,韃子進關後打了永平城。
聽完李際春的辯詞後,坐在堂上的張中琪揮手讓他下去,然後幾個穿越者開始交換意見。
真實的歷史上,崇禎事後可沒有饒了李際春。韃子退兵後,包括幾個小官在內的永平降人,全部被崇禎下令亂劍殺死。
在具有後世思維的穿越眾眼裡,戰爭中力盡而降的軍人,並不需要承擔古代這種無限拔高的道德要求。
後世的戰爭中,在負傷或者被包圍的情況下,各國政府也都是允許部隊投降的,事後還要想辦法把人換回來,不存在什麼心理障礙。
穿越眾現在討論的,主要是李際春的安排問題。
按照張中琪的意見,像李際春這種人,沒必要在他身上浪費資源,全家老小隱姓埋名發配去菲律賓,整一支墾荒隊去幹土人就完事了。
然而兩位情報界人士則有不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