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在會議最後爆出的訊息是震撼性的。當時他在地圖上畫出的那個圈,不是深圳,而是距離不遠處的一座島嶼。這座島嶼,時人稱作“濠鏡澳”,後世叫做澳門。
當天在白鵝潭酒店會場的明人,雖說來源比較複雜社會各階層都有,但是毫無疑問這批明人闊佬都是社會精英份子,他們有著足夠的訊息,甚至他們中很多人之前就是通洋做海上生意的大佬,他們很清楚澳門代表著什麼。
自然而然的,王將軍這句話當場引起了軒然大波。
荒謬的一點在於:攻打濠鏡澳這種驚天大事,居然被人用一個“展示開拓能力”的小理由,擺在了大家面前。
與會人士與有榮焉,與會人士心有慼慼,與會人士怎麼思索都沒發現自家有一日居然重要到了這等地步,重要到了能引發“兩國”交兵的程度?
與會人士受寵若驚,與會人士慌亂不定。
............................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
葡人在澳門定居後,逐步擴大地盤,長期建設開發這塊小島,距離穿越眾到來的今天,已經過去了80多年時間。
滄海桑田,對於平均壽命不過30歲的古人來說,葡人盤踞濠鏡澳,已經變成了祖輩時就存在的一種固有態勢。
對於這種情況,看似體量巨大,卻已經體弱多病,明顯落後於世界發展潮流的的明王朝,已經無力去改變什麼了。
真實歷史上,就在穿越眾出現的兩年前,為了澳門葡人修建城牆一事,廣東官府和葡人曾經產生了嚴重對峙。最後雖然是以葡人拆牆為結局,然而廣州官府在這件事上拿出的唯一手段卻是軟弱的關閘斷糧......
類似這樣的大小衝突,在葡人盤踞澳門的歲月裡經常上演。而明國官府無一例外,都選擇了斷糧派人調解之類的軟性解決方案。之前在福州城裡的布政使蔡善繼,正是因為“單車駛澳”,親自出面處理了一宗葡人鬧事事件,才得以青史留名。
問題來了,對於一處近在咫尺,沒有河海阻隔的彈丸之地,為什麼不直截了當派大軍剷平了事?
然而廣州的文臣武將不是傻子,之所以不剷平澳門的葡人,是因為他們鏟不平了。
那麼給葡人背書的是什麼?自然不是明國的仁慈和葡人表面上承認的明國管轄權,而是聖保祿炮臺上安裝的青銅巨炮,以及那些停靠在澳門港的武裝商船,還有經過全球殖民活動鍛鍊的,營養良好,有豐富戰鬥經驗的各國水手和本地葡人士兵。
總之,在這個時間段的濠鏡澳,葡人毫無疑問就是這片小島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貌似什麼權利都有的明國官府。
這也是王博今天宣佈攻打澳門的計劃後,明人賓客們之所以騷動的原因——濠鏡澳那可不是隨便山裡的匪寨海上的遊匪,那可是夷人盤踞,有堅船利舶,有巨炮雄關,有經制之軍的“敵國”之地。
是的,無論怎麼否認,澳門這個彈丸之地,就是不折不扣的殖民地......明白人眼中的“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