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生少爺是福建三明人。
三明是山區,所以黃家族人,就是一個來自於山溝裡的小宗族。
之前伴隨著連年天災,大旱,以及官府日益嚴苛的盤剝,覺得日子實在過不下去的黃族人,便打起了集體逃荒的主意。
這種集體逃荒在古代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北方地區,每逢大災兵亂的年景,就會有大批的漢民集體南遷——西晉,唐末,宋末,明末,太平天國,這五次漢人南下大遷徙,造就了後世南方各地的客家人群體。
而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集體逃荒,黃家族人有了一個新選擇:臺南。
福建和臺南一海之隔,再加上熊文燦的“改開”態度,所以福建是受穿越眾滲透最嚴重的大明省份。
黃家族人這一次遷徙,過程很簡單:只需要去沿海的任意一個城市,找到曹大帥在各處鬧市開辦的“勞工招募點”,和辦事員諮詢好條件,就可以舉族出發了。
難民們出發後,只要拿著這邊開出來的憑證,就可以在沿途任何一個縣城找到專門的接待點,吃喝住宿全部有人報銷。
於是黃家族人就這麼來到了臺南,輕鬆得根本不像一次逃荒,時間就在去年初。
這之後大夥受到的待遇,也相當令人滿意。所有人不但住上了漂亮的木頭公寓,還有能大口吃飽飯的食堂。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給曹大帥扛活還賬。
然而黃玉生一家卻遭到了區別對待。在到達臺南半個月後的某天清晨,他們一家四口又被單獨挑選出來,勒令打包細軟,二話不說被送上了去臺北的船隻,連和族人告別的機會都沒有給。
一家人擔驚受怕地到了臺北後,起初是惶恐不安的。尤其是黃父,他非常篤定地判斷道:自家要被姓曹的翻臉吃幹抹淨了......畢竟窮廟也有富方丈,黃家作為族長,當初細軟裡還是帶了不少銀子的。
雖說這些銀子之前都被強制換成了鈔票,但是鈔票現在已經深入人心了,誰都知道這玩意在臺南就和銀子是等值的。
事實證明,黃父想多了。臺北雖說環境惡劣一點,但是社會風貌和臺南並沒有什麼不同,依舊處於高速發展時期,也沒有官府來勒索他家的銀子。
真正的原因,不久後黃父就知道了:原來這裡是宗族要人流放地!
得知住在簡易房的鄰居們都是同樣遭遇後,黃父終於找到了真正原因。然而這時候再說什麼都已經晚了,臺北的資訊是單方面流入的,外人根本不知道這裡一絲半點的情況。
就這樣,被打回原形,失去了往日可以依仗的族人後,習慣了權利加身的黃父承受不住心理落差,很快就病死了。
不過俗話說得好:一龍生九子。
黃玉生這個理論上的少族長,天生卻是一副樂觀性子,和他那個極其看重權柄的老爹可不一樣。
在玉生看來,既然大夥都已經抹下臉投奔曹大帥了,那麼生死自然都操與人手,何況是被分散安置?
再說了,就他們在臺南見識到的局面,自家的族人們想必現在也生活得不錯,就不要瞎操那個心了,還是各家顧個人吧。
於是,在當族長的老父死掉後,正式當家的玉生少爺就及時拿出了積蓄,買下了磺港鎮新修的一座臨街二層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