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之變最後一樣惡劣後果,是導致了山陝農民軍的壯大。
之前崇禎看到後金大軍入關,於是發出了勤王詔。
接到詔書後,延綏巡撫張夢鯨、陝西巡撫劉廣生、陝西三邊總督楊鶴、甘肅巡撫梅之煥等人當即抽調各邊鎮精兵17000餘人,由沿邊五大鎮總兵率領部隊進京勤王。
在勤王軍進京的路上,噩夢開始了。
首先,明代有這麼個規定:客軍到達地頭後,當天是不放糧的。
山西總兵張鴻功的軍隊到達京圜地區後,慌了手腳的兵部先是下令該部駐紮通州,第二天又轉去昌平,第三天又讓去守良鄉。
這就導致張鴻功的軍隊連續三天沒吃沒喝。
明末各邊鎮的軍制原本就已爛到了骨子裡,沒什麼紀律可言。士兵長期缺糧欠餉,原本就怨聲載道,結果這一回千里勤王,到頭來連肚子都吃不飽。
又飢又餓之下,兵士們只好在駐地搶奪民間糧食。
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朝廷以山西總兵張鴻功和山西巡撫耿如杞治下無方為由,將抓捕二人入獄。
然後兩人帶來的邊軍兵士便一鬨而散,跑回了山西。這之後朝廷便把把張鴻功、耿如杞二人處死,這一路的勤王軍算是沒了。
另外,延綏這一路的勤王軍,因為總兵吳自勉剋扣軍糧(明末邊軍中這種情況很普遍),從而導致大量士兵在半路逃回延綏。
而延綏巡撫張夢鯨者因為此事又怕又怒,居然憂憤而死,又一路的勤王軍沒了。
同樣因為沒有發下安家糧的原因,甘肅勤王軍在安定縣也發生了譁變:軍士王進財等人在矛盾激化後,煽動士兵殺了阻攔的參將,搶奪營中錢糧跑路回了老家。
就這樣,原本氣勢洶洶的幾路勤王邊軍,就因為朝廷的財政和**問題,全部在半路潰散掉了。
最可怕的是,這些具備了軍事技能的逃兵,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後來都加入了正在山陝起事的各路農民軍:高迎祥,王嘉胤,張獻忠,還有已經冒頭的李快遞,逃兵成為了各路闖王老營的骨幹力量。
由此帶來的影響:邊鎮精銳被抽調一空,農民軍實力大漲。以崇禎三年為界,各路闖王進一步凝聚了力量,開始試探著在明國北方大範圍流竄起來。
如果說己巳之變之前,大明還是一座外觀破爛的大樓,那麼這之後,大樓就已經倒塌了第一根承重柱,成為了真正的危房。
而在這個位面,儘管穿越眾出手及時打了補丁,但是大明這棟破樓內部的鋼筋早已鏽蝕。從全域性來看,崩潰是不可逆的,穿越眾並不能挽救局面。
或者說,穿越眾其實也不想挽救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