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之前對忠勇伯的封賞看似慷慨大方,但是那一系列耀眼的頭銜卻都是虛職。截止御花園茶話會之前,曹總兵的本官依然是分守漳潮等處副總兵。
出現這種局面倒不是皇帝打壓,而是皇帝需要詳細溝通,全盤考慮後,才能定下曹總兵下一步的具體工作。
今天的茶話會就是皇帝專門用來解決這件事的,然而從皇帝說出那句話的一刻,雙方的利益就開始不同了。
對於崇禎來說,將曹總兵從南方調到遼東戰區主持抗虜工作,是最符合皇帝利益的操作。
自老奴起事以來,大明從未有過忠勇伯這種良將。現在的忠勇伯之於皇帝,就像當初的戚繼光之於嘉靖一樣。崇禎不用此人滅虜的話,那又該用誰呢?食人魔?
這就是崇禎之前在朝堂上死保曹總兵的根本原因。
講真,只要眼下曹總兵不舉起反旗,別說他用鐵牛耕地了,哪怕他在江南屠殺縉紳,哪怕他往夷州大肆收羅流民,哪怕他跑去後宮摸了張寡婦的大腿,崇禎也會硬生生地忍下來——只要愛卿你先幫朕滅了韃子,頭上有點綠朕也忍了!
當然,至於滅完韃子之後......張居正的下場瞭解一下?差點就被某人開棺鞭屍了。
崇禎眼下是分得清輕重緩急的:任何的內部矛盾,都比不上隨時可以將他從龍座上拉下來,砍了他腦袋的韃子嚴重。
所以他必須要忽悠曹總兵去遼東滅虜。
不過這件事沒有那麼簡單。
戚繼光在出道之前就是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人家是公務員世家,妥妥體制內人員。
正因為如此,所以嘉靖皇帝可以隨便安排戚繼光。抗倭時派此人去沿海,打韃靼時派此人去三屯營當薊鎮總兵官,等到張居正一死戚繼光後臺倒了,那麼皇帝又輕鬆將此人踢去了廣州。
在這個過程中,戚繼光作為體制內的一塊磚,是沒有自我抵抗能力的,只有服從命令的份。
然而曹總兵可不一樣。
曹總兵是招安來的海寇,手下有弟兄,屁股後邊掛著夷州,有人有錢有糧,財政自給,說白了就是一個軍閥,而且是比關寧軍更加明顯的軍閥。
雖說這個軍閥表現出了令人滿意地融入體制的態度,但是皇帝不可能像對待戚繼光一樣對曹總兵呼來喝去——什麼叫軍閥?軍閥就是談不攏隨時可以扯起反旗的那種人。
所以皇帝今天只能以商量的口吻和曹總兵討論這件事。
結果皇帝還是被無情拒絕了。
...............................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穿越眾和皇帝的利益可就不一樣了。
對於穿越眾來說,眼下在北方需要做的,是開辦分基地,吸納流民,組建商銷售/帶路黨絡,囤積物資,訓練部隊等等等等一系列前期的準備工作。
至於說平滅韃虜,對不起,現在還不是時候。
眼下最符合利益的格局,自然是後金集團和關寧集團在遼東的荒郊野外互相牽制。而穿越眾這邊,則只需要保證韃子不像歷史上那樣衝進大明腹地劫掠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