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禎朝的太監,比起其他劉瑾魏忠賢這些赫赫有名的大宦來,那還真算不上什麼。
唯一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陪崇禎上吊的王承恩,再加上一個開城門的曹化淳。
然而當時曹化淳已經迴天津鄉下老家呆了四年,這玩意明顯又是掌握了輿論“製造”權的文官甩過來黑鍋。
事實上當時太監開門的有好幾個,德勝門是王德化開的,阜成門是王相堯開的,另外還有兵部尚張縉彥開了正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開了朝陽門......到頭來文官開的沒人批判,鍋全讓曹化淳一個遠離京城的給背了。
以上屬於閒談。總之在崇禎朝,由於皇帝勤勉親自批奏章的原因,所以太監集團並沒有像之前那些朝代很多連奏章都批不完的皇帝一樣,輕易竊取了大權。
事實上崇禎剛上臺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被文官忽悠瘸了。
一個高中生年紀的少年人,剛剛肩負起老大帝國,又四六不懂,還想要銳意進取革新弊端,自然是被人一眼看穿。於是崇禎聽了文官的話,消減了廠衛系統,連根拔起了閹黨,調回了天下各地的駐守太監——這一切動作的得益者,毫無疑問是文官集團。
那麼結果呢?
失去了外部約束的文官競相私立門戶,開始在朝堂內部大肆傾軋,正事反倒沒人做了。
這一次後金入關,在戰事接連不利,糧餉俱缺的情況下,文官系統卻只是在朝堂上繼續扯皮,不能獻上一策。
某位受到了社會毒打的年輕人,這一刻終於恍然大悟,於是他重新起用了宦官系統。
就在這次己巳之變過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山海關到宣府,從大同到山西,九邊各路監軍太監紛紛又被崇禎派了出去。
這幫人一到任,就開始上折彈劾各路邊鎮文臣,而且屢屢得手,搞下去了不少文官。
這之後崇禎還有更加激烈的反彈行為:溫體仁未來的同黨,太監張彝憲被派去考核戶、工二部文官。崇禎為他建了官署,命名為戶工總理,權力同於外面的監軍。
被太監拿捏住了錢袋子的文官系統自然不會善罷甘休,然而包括吏部尚等大批朝臣一起上奏爭辯時,皇上一句話:“如果群臣盡心為國,朕又何必用內臣呢?”
於是所有人都啞口無言了。
總之,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年輕的崇禎這才逐漸領悟到了他之前沒有機會學習到的帝王核心思想:權利制衡。
..........................................
穿越眾這一次聯絡太監,也有這個意思在裡面。道理很簡單:三角形最穩固。
中樞輔臣+內官+外藩,這個三角才是最佳的閉環系統,可以做到政治資源互補,壓力疏導。
事實上歷代權相缺了內臣的配合都是做不成的。強如張居正,也同樣要勾連大太監馮保才能順利推行大政。後世人人都說張居正和一條鞭,其實馮保在其中起的作用同樣巨大。
今天被羅禮士等候的宅邸主人,則是這一時期崇禎內廷的重要人物,司禮監秉筆太監方正化。
在明朝中後期,由於多位皇帝怠政,所以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逐漸權勢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