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論這一套對後金的戰略體系管不管用,總之,吞噬了明帝國鉅額財政的寧錦防線和關寧軍閥集團,就是在孫承宗手中發展壯大的。
掌管了如此鉅額的國家資源排程權,老孫頭當時的權利是相當大的,巔峰時,連九千歲都要退避三舍,不敢溯其鋒芒。
等到老孫頭終於被九千歲搞下臺趕回老家,那已經是幾年後的1625年了。就這,被強制離休前,朱由校還特旨加官進爵,賜蟒服銀幣,老孫頭可謂是榮歸故里,標準的大佬離休模式。
兩年後,老孫的好學生/總後臺/木匠皇帝落水而薨,崇禎上臺,然後老孫就徹底安心榮養了......注意,通常情況下,新皇帝是不會再啟用前朝權臣的。
結果誰也沒想到,後金入關了。
大明承平日久,這後金第一次入關,給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帶來的心理震撼是無以倫比的。於是徹底慌了手腳的崇禎,再也顧不得忌諱,臨時徵兆了已經67歲高齡的老孫頭出來官復原職,總領勤王兵馬。
老孫頭的基友馬回回也同時復出。
以上,是孫馬二人今天能站在三屯營總兵府的緣由。
而穿越眾誤判的一點是:其實老孫和老馬兩個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下崗了。
是的,這二位在昨天溝透過後,赫然發現在明國境內的所有敵占城市,這兩天都已經被光復了。所以從理論上來講,他們這種臨時性質的“總理勤王兵馬”的核心官職,就已經失去了大半意義,有點像下任總統選出來後,還在崗位上最後幾天的“跛腿前任”。
至於之後的事,那還要看崇禎本人的態度,這個誰也說不準。崇禎可以讓老孫頭立即卸任回老家,也可以解散勤王軍後重新安排職務。
雖說遠在京師的崇禎還不知道當前局面,但是孫馬二人和在場的軍將都是知道的。在官場上混老了的兩人,現在心裡清楚,自己不方便再利用這個身份做出什麼重要決定了,尤其是關於這位曹總兵的決定。
硬來的話,姓曹的馬上就要去面見皇帝了,現在做的一切不利於對方的決定,不但沒有效果,而且還會被姓曹的挾滔天大功在皇帝面前點眼藥水,八磅壺那麼多。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孫馬兩人是沒必要和曹總兵為了點人頭撕逼的。
要知道二人的職務已經到了戰區正副總司令的級別。曹川這邊的性質既然是勤王兵,那麼就是人家天然的下屬。無論砍了多少韃子人頭,兩位司令指揮運籌的功勞都不會少一分,砍的腦袋越多,其實孫馬越高興。
所以說,其實在大局上,目前孫馬和曹總兵的利益是統一的。
當然了,剛才之所以兩人大力誇讚曹總兵,這中間除了利益問題外,發自內心的感慨的也是少不了的——孫馬都是和韃子常年打過交道的人,他們太清楚幾千顆人頭的難度了。
.....................................
校場一幕結束後,兩方的氣氛徒然和緩了許多,然後所有人先去了總兵府大堂,留下其餘不相干人等在大堂等待後,曹總兵和孫馬二為徑直去了二堂密談。
這個動作是合理的:出去辦事的部門經理回公司述職,肯定是要第一時間單獨面見總經理,這之後雙方談話完畢後,才會有溝通好的報告呈現在董事長案頭。
現在,曹經理給大區兩位經理述職的時刻來臨了。
三人在二堂就坐後,就坐後,穿著綠襖的警衛員給各位大人端來了茶水。
老孫頭這邊端起茶,先沒有扯正事,而是好奇問起了關於這些綠襖兵和花衣兵的裝束問題。
曹總兵這邊早有準備。關於髮型,他依舊用“僧兵”的老套路給糊弄了過去。
關於那些花衣兵,張冬東明確告訴老孫,這些是他的親衛兼部隊的“夜不收”,穿花衣的原因是為了在環境中隱蔽。至於說效果嘛,如果老大人有興趣,事後可以親自目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