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燦是22號收到八百里加急公文的。看完公文的第一時間,老熊就命令親隨去城裡的商棧傳遞訊息請曹將軍立刻來見。
而張冬東這邊在收到電報後,也沒有耽擱,當即坐船從臺灣出發,於23日傍晚,曹鎮臺副)來到了福建巡撫衙門。
見到來人的第一時間,老熊便拿起桌上的公文遞了過來。與此同時,老熊語氣也變了,親切中透露著急躁“老弟,京城出了大事。”
張冬東對老熊嘴裡的大事心知肚明,不過他還是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接過公文,細細看了一遍。
不出所料勤王詔。
“大人,此事該如何是好?”看完公文後,張冬東按照套路遞上了話題。
熊文燦此刻少有地皺起了眉頭,輕捋著頜下長鬚,搖頭分析道“此詔一出,天下諸軍鎮必定會上京勤王。如此一來,閩地若無動靜的話,怕是交待不過去。”
熊文燦說到這裡,掃了張冬東一眼。
看到老熊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樣子,張冬東此刻心下雪亮。
歷史上在鄭芝龍就撫後,崇禎曾經多次下詔,欲調老鄭去北方出力——打韃子或者打農民軍都可以,總之,在崇禎看來,大概就是狗咬狗。
然而崇禎那一套簡單的驅虎吞狼手段,根本就忽悠不住人。鄭芝龍在關於勤王這類事上,從來沒給過熊文燦和崇禎半分面子。
總之一句話我是軍閥我自豪,老虎不出洞,誰也不能把老虎怎樣。
於是老熊今天就有點吞吞吐吐。畢竟他是有施政經驗的正常官僚,他很清楚對於軍閥來說,這個勤王要求有點過份。
要讓一夥海盜跑去幾千裡外的北方平原和韃子幹仗,這個確實有點強人所難。弄不好讓曹川以為他老熊要使什麼“調虎離山”之類的把戲,破壞了雙方之間的盟友關係,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老熊今天還是很謹慎的,不敢大刺刺得就這麼提要求出來。
然而某人的反應卻讓老熊猝不及防。
曹海盜此刻滿臉的忠肝義膽,碧血丹心,只見他一手豎起呈切菜狀,上身微傾,雙眼圓睜,緊盯著熊大說道“可是要川帶兵北上勤王?好說,這就是大人一句話。末將這就回去整軍備船,一千兵夠不夠?要不兩千?”
熊文燦聞言先是張口結舌,然後當他確定曹川不是在說反話後,頓時一臉的感慨,滿懷歉意地伸出手,在曹忠臣胳臂上輕拍了幾下“國事日艱,唉,委屈破空了。”
“大人說哪裡話來。”曹忠臣這時一臉的推心置腹“皇都被圍,若是閩地不聞不問,那大人豈不是坐臘?如今之計,勤王也好,盡忠也罷,此事說不得就著落在曹某身上。”
熊文燦此刻捻鬚點頭,心懷大慰曹川能這麼快就看清事件的本質,這讓他省了很多不好說出口的語句。
事實上按道理來說,姓曹的早就該上京陛見了副總兵這麼大的官,在任命前都是要去金鑾殿面見皇帝的。而曹海盜由於情況特殊,屬於招安的賊寇,所以從當初招安開始,這一步就免掉了。
然而曹海盜和別人不一樣他當初從招安到現在,可一直是保持著一種“盡全力融入體制”的姿態。而這次的勤王事件,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算是一次考驗不管你平時說什麼做什麼,現在朝廷就需要你帶兵上京,你去不去吧
當然,曹川真要不去,那老熊也拿他沒任何辦法,只不過從那一刻起,大家彼此就都心知肚明瞭。姓曹的從今往後,也不需要再擺出一副混體制的姿態——你連皇帝都不敢見,可不就是心懷叵測的軍閥嗎?
所以對於熊文燦來說,某人今天能這樣表態,實在是他預想中的最佳情況了曹軍閥“徹底”表明了混體制的態度,願意千里赴險,而他熊文燦也不用在朝廷和曹軍閥之間難做,可謂是公私兩便,忠孝兩全。
熊文燦的書房裡這一刻溫馨感人。既然確定了曹川是真正打算與自己“同殿為臣”的“大明臣子”後,那作為親密盟友的老熊,自然不可能眼看著碧血丹心的曹忠臣去北方吃癟了。
所以老熊這時也開啟了天窗說亮話“今趟勤王,你無需帶大軍前去,也無需上陣搏殺那遼東建奴其勢已成,乃離合之軍,你手下那些水兵不習北地風雪,去了不過是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