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庫工地出來後,坐在電輪車上的梁米二人面色都不是太好水利樞紐工程進展緩慢的話,對下游的農業影響是很大的。
“看來只能加大排灌渠的整修力度了。”米碩若有所思地說到。
“那也是有上限的,總不能把農渠挖成河道吧。”梁樂天嘆了口氣:“說到底只是毛細血管,上游的動脈修不好,下游怎麼樣都會遭災,只是程度不同。”
米碩想想後說道:“大力擴充套件馬鈴薯和甘薯紅薯田。”
“唉,只能這樣了,先湊活兩年吧。”梁樂天無奈地說到。
既然水庫搞不定,那麼每年七月份的暴雨山洪就是躲不過去的坎。在這種局面下,增加馬鈴薯和甘薯這些塊根作物的種植面積,就成了農業方面的唯一選擇。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躲在地下的土豆和甘薯對於山洪,大雨,太平洋風暴的抵抗能力要遠遠強於水稻這種嬌嫩貨。
不過這個戰略實施起來倒也不難,因為原本在臺南的主糧作物就是土豆和甘薯,現在只是繼續增加種植比例而已。
要知道,以當前這種缺肥少藥的技術條件,水稻的畝產量也不過是五六百斤而已而一畝土豆田的產量很輕鬆就能達到水稻的三倍,今後還可以更高說白了都是澱粉,穿越眾自然會選擇能餵飽更多人的土豆。
確定了今後的種植計劃後,兩人便回到了赤崁,然後又沿著海邊的柏油路一直往南,差不多跑了10公里後,他們的位置已經到了高雄和赤崁的分界線:二仁溪附近。
由於住宅區還沒有拓展到這一片,所以這裡很荒涼,周圍全是燒荒過後著的黑色土地。從海邊沿著二仁溪往東又跑了二里路後,遠方出現了一片建築物。
這裡是糧食總公司的核心資產:良種基地。
良種基地的佔地面積很大,是由生物實驗室,溫室大棚,實驗田,鍋爐房,發電室共同組成。
生物實驗室是良種基地的核心建築。
四棟二層磚混樓圍成的實驗室乍一看和後世的小樓沒什麼區別。大幅的玻璃窗,鐵製欄杆,白色的圍牆。
實驗樓內部的裝置也儘可能做到了和後世看齊。
包括顯微鏡在內的各種進口生化儀器這裡都配置的很齊全。另外,樓裡還有一些包括恆溫培養室在內的“國產”低階實驗裝置。
在大門口的崗哨位置出示代表著穿越眾貴族身份的紫皮證件後,三輪車駛進了基地大院。
得知訊息的楊樂意迎了出來。
楊樂意在穿越眾這個群體裡算是比較年輕的,今年只有25歲。此君在大學的專業是細菌學,畢業後就把專業扔到了一旁,跑去貿易公司當了專門跑尚比亞的“業務經理”。
原本他以為生活就會這樣繼續,誰曾想穿越後他居然又把自己扔掉的專業撿起來了是的,“國家和人民”需要他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