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
當一隻生滿老繭的大手抓住繩索上下搖晃後,“叮噹叮噹”的銅鐘聲就響徹了校園。
鐘聲響夠半分鐘,瘸腿的門房大爺就從操場正中的方臺上走了下來,孤零零一個人往大門走去。
而在他身後的教學樓裡,沒過多久就湧出來一大波學生。這些學生有男有女,他們統一穿著藍布校服,帆布球鞋,正是半大小子年齡。學生們一出樓門就喊叫著,打鬧著往食堂衝去。
赤崁中學建成的時間不長,是在第四小學完工後才開始修建的。
隨著移民不斷到來,早期的赤崁小學已經改名成了赤崁一小,後續的幾座小學也陸續在相應的住宅區拔地而起。
現在不同以往,某個政權已經有了40多萬人口。這麼大的基數,就總會有少數人被選拔出來。這些人的知識結構雖說有點殘缺,但是已經可以學習初高中課程了。
到這時候,第一所中學的成立就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日程。
於是赤崁中學建成後,第一時間就收羅了200多名學生。
生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按部就班從各個小學畢業的學霸。
雖說穿越眾來此地還不到2年時間,但是由於小學只有數學和語文兩門課,所以每個班裡總會有一些孩子能耐得住寂寞和枯燥,從早到晚,再加上晚自習不停努力——學霸的首要屬性是能吃苦。
這些孩子用了一年多時間畢業後,就進了赤崁中學初中部。
另外一部分生源是大齡明人。
這些明人大部分都是從杭州,福州這些地方來的小市民階層。至於他們的身份嘛......落魄的童生,失業的夥計,要飯的和尚,還有少數秀才,職業很龐雜。
明代的識字率是很不平均的,偏遠地區一個縣城也沒幾個讀書人。但是像杭州這種大城市,即便是小市民階層,識字率也相當高。那些普通的織戶人家,通常都會讓子女去學習算賬識字......將來給人當了夥計,運氣好熬到三四十歲,就有可能當掌櫃的。
隨著這些年世道愈發的艱難,就總有當地的“城裡人”混不下去後跑到大員來討生活。
是的,最近一段時間,從杭州方向運來的移民中,小市民階層的人數比例呈現出了緩慢上漲的趨勢。
這些人的到來給大員社會增添了很多活力。且不說那些認字的,即便是普通織戶,那也是能忍受枯燥流水線作業的現成工人,比那些散漫木納的農夫有用多了。
......
當教學樓裡的第一波孩子們衝出來之後,過了一會,一群走路穩妥的大齡初中生才從樓裡跟了出來。
這些人就是方才說過的那些童生夥計......他們也是正兒八經從小學畢業的,而且是同輩人中的佼佼者,只不過他們的小學生涯很短就是了。
一個原本就能識字算賬的夥計,對照著繁簡表記憶起簡化字是很輕鬆的。像小學數學,這些人一旦明白瞭如何將蘇州碼子轉換成阿拉伯數字,學習速度同樣很快......畢竟是小學數學,沒什麼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