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東起,光照大地,又是一個晴好天氣。新港溪畔這塊光禿禿的的腐地,今天終於迎來了大規模開發。
人流從赤崁方向滾滾而來,這些人帶著各種工具,來到規劃中的窯區基地後,分成幾股,各自開始忙碌。
臺南的氣候乾溼分明,全年80%的降雨量集中在夏季,所以本地河流的豐枯水季也一樣明顯。
眼下已經是11月份,站在經過夏季洪水沖刷出來的,落差足有4米高的河岸上,能清楚看到下方緩緩流淌著的新港溪。溪面此時只有10餘米寬,距離兩邊河岸各自有10米以上的河床跨度,這就能清晰的算出來:新港溪在夏季洪水奔騰的時候,可以輕鬆超過30米的寬度。
大批的勞力此時從河岸上找到兩個豁口,大部分人直接下到河岸,少部分人拿著鏟子和鎬頭,將兩個豁口修出了土階,方便上下。
岸上已經有人在安裝吊杆,漆成造反色的金屬吊杆有一頭探出了河岸,杆頭安裝著手拉葫蘆。
亙古就存在著的,原始而凌亂的河床上,第一次出現了大批人類活動的蹤跡。
所有的石頭都被撿起裝筐,無論是經過多年沖刷的卵石,還是近幾年才隨著洪水到來的大塊山岩。筐子被挑到河岸下方,然後繫到手拉葫蘆伸下來的鐵鉤上,隨著一聲竹哨響起,幾個人喊著號子就把裝滿石頭的竹筐拉上岸。
木頭的處理更加艱難。洪水經過後,河床和溪面上橫七豎八散落著不少上流衝來的大樹,有些大樹就變成了溝通兩岸的天然橋樑。雖說每年的橋樑位置都有變化,但是隻要沿著上下游走,總能找到這樣的天然橋樑。
人們先是用斧子和短鋸將大木身上的雜枝除掉,然後根據樹木長度,組織好人手,齊心協力,喊著號子將一根根原木抬回岸上。
17世紀的原始江河,淺灘密佈。眼下穿越眾還沒有能力全面疏浚新港溪,但是靠近南岸一邊的溪道,那是必須要疏浚的。凡是在中心航道以南的沙洲淺灘,會臨時築壩挖出引流渠,沙子會被統統挖走,用來蓋房子鋪路。
以上這些工作會一直往下游延伸,直到新港溪出海口為止。出海口附近的洩湖,也會根據情況得到整修。
總之,穿越眾最終的目的就是:一艘裝著建築材料的小船從窯區基地出發,一路隨著新港溪出海,然後沿著外海那一串沙洲繞個圈,從大員航道口進來,再渡過臺江內海,卸貨到赤崁碼頭。
這就是基建部設計的物流方案。
要知道,窯區基地在新港溪中游,距離赤崁新區的直線距離超過3.5公里。眼下即沒有康明斯,也沒有柏油馬路,窯區生產出來的建築材料,要是走陸路,效率會慢得令人髮指。
一個挑著擔子或者推著小車的勞工,累個半死才能將最多幾百斤貨送到地頭。而一艘小船,兩三個船工,吹著口哨就能把兩三噸貨送過去,看似路遠,實際上水運大佔便宜。
唯一需要特殊佈置的,就是在新港溪口安排一些縴夫,在偶爾風向不合適的時候,縴夫會把小船拉回窯區。回程的小船都是空載,也用不了幾個縴夫,大概他們也不會露出那種苦大仇深的眼神;何況在穿越眾的規劃裡,所有勞工都是要發工資的,無非是外籍勞工沒有三險一金罷了。
轟轟烈烈的窯區大建設就這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