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峰,很多人可能不認識。
他也是一名作者型別導演,早些年跟著盧川鼓搗了《可可西里》,後來跟張遠一起拍攝、編劇了《達達》,對,就那個嗑藥的張遠導演…
13年,拿著自己編劇的專案《少女哪吒》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創投單元,15年7月,《少女哪吒》上映。
它是跟《小時代4:靈魂盡頭》、《梔子花開》同期公映的!
票房慘敗,只有五十多萬,院線三日遊…
那是部文藝青春片,而且沈明沒看懂…
過於自我表達,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李曉峰自己也說了:不是很清楚自己拍了些什麼…
很誠實!
但他的觀眾各種解讀,各種辱罵《小時代》、《梔子花開》,好像自己看了《少女哪吒》就特牛逼!
又不是你拍的,你有什麼好牛逼的?
世界上只有兩種電影,一種是諾蘭導演的,一種是非諾蘭導演。
諾蘭粉看不起所有鼓搗電影的——宇宙第一導演!我願長跪不起!
但是呢,大衛·芬奇粉最看不起諾蘭粉…
鄙視鏈大概是這樣的:
喜歡看歐洲電影看不起喜歡看好萊塢電影;
喜歡看好萊塢電影的看不起日韓電影;
喜歡日韓電影看不起香港臺灣電影;
國產電影處於鄙視鏈低端…
當然,再細分的話,看國產文藝片的瞧不起看國產商業片的。
看國產商業片的瞧不起看郭小四的…
沒錯,就大部分觀眾而言,偶爾互有爭執,但《小時代》粉處於鄙視鏈低層是比較統一的意見…
坦白說,藝術裡,存在鄙視鏈啊,你不要睜著眼睛說沒有。
有人說什麼:藝術無高下,你鄙視了,是你氣量狹小,是你貼標籤,是你不成熟。
不成熟個屁,事實上,那些對電影有追求的人,甚至對美好的、真實的東西有追求的人,內心絕逼是有自己一套鄙視鏈的。
作品的鄙視鏈存在正常而且合理——審美水平與個人愛好其實也是兩個概念…
但,必須要說,生產者之間才有鄙視鏈;消費者之間是不應該有鄙視鏈的。
大家買了票,有很多觀眾看到偶像出現在熒幕上,她就滿足了,而且這種滿足不弱於你看到一部邏輯縝密的好電影。
不過,作為電影從業者,沈明就很鄙視《小時代》、《爵跡》之類的爛片…
但他也不會認為喜歡自己電影的觀眾就比喜歡郭小四電影的觀眾高階…
至於《少女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