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對比一下,秦海路和訊哥,她倆就是完全相反的路子。
理性一派就是提前做好所有案頭工作,理順劇本里的人物關係,劇本邏輯…
感性的當然也會做案頭工作,但她們演繹角色更偏重感覺,只要進入角色,怎麼演都對!
其實這兩不能分開討,但凡偉大的演員,他首先要具備感性的素質,但是最後的選擇、判斷、詮釋,一定是理性的。
因為他塑造的人物,一定是經過理性的判斷和選擇篤定的。
這個道理,沈明聽柯明斯基說過,他的原話是‘用感性的細膩去體會劇中人物的情感,最後用理性的思考來把它詮釋出來。’
說話誰不會?
大蜜蜜在《寶貝兒》裡的表演,她也經過了事先的設計…
你能說她是方法派大神嗎?
很明顯不夠,因為她在現場進入不了角色。
《小丑》,沈明最大的壓力不是擔心自己演的不行,而是擔心對比!
傑克·尼科爾森、希斯·萊傑。
希斯·萊傑後,再無小丑!
希斯·萊傑完全顛覆了小丑以往滑稽的形象,將黑暗、變態演得淋漓盡致…
不給後人一點活路!
希斯·萊傑真是天才演員:有時候我真的很想你,想到無法承受。我想知道該如何戒掉你。——《斷背山》
他自己不是Gay誒,居然能把一個基佬演的這麼深情…
反正明仔肯定做不到!
他就過不了心裡的關卡。
小丑這個角色的獨特人物魅力,就在於它的混亂黑暗殘忍冰冷的本質。
幾乎已經被希斯·萊傑演繹得淋漓盡致…
《小丑》劇本,完整講述了亞瑟·弗萊克如何從一個輕度精神病患者一步步走向黑暗,邏輯線其實要強過傑瑞德·萊託版本的《自殺小隊》,那個電影,小丑並沒有多長的露臉時間,主角是瑪格特·羅比的小丑女…
但是沈明擔心自己演的太過於平淡,沒有希斯·萊傑那種痛快感!
他一直試圖進入角色…
看了一堆的書,甚至買了《蝙蝠俠:致命玩笑》原版碟片——這個是唯一一部講述小丑起源的DC漫畫…
提前設計好了一堆東西,走路的姿勢,說話重音,包括那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