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馬上笑著說:“哈哈,這是與世隔絕的地方啊。網咖怕是沒有用了,難道你想從桃花源中把網線牽出來嗎?”
自然,李老師這麼一回答,教室裡更是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一向機智的陳全似乎也想不到什麼來反駁了。
接著,同學們的答案就多樣了起來,書之谷,花之谷,甚至龍之谷之類的答案都出現了。
似乎,“桃花源”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徵,象徵人們心中最想去的地方。
一向英語不好的黃始新則突然飆出了一句英語:“onepiece.和allblue.”
聽著這個答案,大部分人都顯得一陣懵。
只有少數幾個對動漫耕耘比較深的同學鼓起了掌。
畢竟,在這個時候,路飛一夥的旅程還並沒有流行起來。
路飛想獲得的onepiece(羅傑留下的東西?亦或是象徵自由?目前由於漫畫沒有完結,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和香吉士想獲得的allblue(香吉士的夢想:海上餐廳)。
不過,總的來說,大家的答案都傾向於將“桃花源”描述成自己的理想之地。
自然,一個地方描述得越是理想化,那麼就越是顯得美好和虛幻。
接著,乘熱打鐵,烏托邦的概念被李老師提了出來。
原來,東方文明的桃花源和西方文明的烏托邦居然如此的相似。
李老師笑著說:“這個烏托邦直接字面的意思可以翻譯為不存在的地方,自然,與此對應,現實中的桃花源也不存在。”
停頓了下,李老師繼續說:“不過,心中的烏托邦和桃花源依然能代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原來,東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氣候的變遷等原因,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南遷,與此同時自然矛盾也就不斷激發。
接著,連續不斷的戰爭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陶淵明雖然是名門之後,但是,看到普通勞動人民艱苦的生活之後還是感慨良多。
不過,陶淵明最終發現,這個問題不是自己所能解決的。
畢竟,天下分裂,各種矛盾層出不窮,陶淵明自知沒有陶侃(東晉名將,陶淵明的祖輩人物)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