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人到中年:娛樂圈的悠閒生活> 224 祖孫倆的爭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224 祖孫倆的爭論 (2 / 3)

這倒也是個事實。

俞冬青想起自己老家的華陰老腔,年輕人漸漸不喜歡,還是靠三叔這輩人在苦苦支撐。

其實包括戲曲民歌等傳統音樂,都面臨這個問題。

不過吳莉莉似乎不太認同。

“太爺爺,也不能這麼說嘛,雖然現在唱民歌的人確實沒以前多,但是還有嘛我們班上咱們壯族學生好多都喜歡唱呢,當然更多的是喜歡唱流行歌曲。”

“我覺得吧,咱們桂林甚至廣西民歌要想吸引年輕人,就必須改良!我們班上稱為新民歌!”

“你們那是胡鬧!”吳國明呵斥了句。

“才不是呢。”吳莉莉辯解道:“時代在進步,我們民歌也要跟著進步嗎,剛才幾位老師說的,在民歌中運用真假音轉換還有啊,可以運用半真半假、半嘶半啞的歌唱法。”

說到這裡,吳莉莉看著俞冬青“俞老師,雖然你的聲音嘶啞,其實也可以唱我們民歌呢,唱民歌不一定非要聲音那麼嘹亮吧?”

呵?

看到姑娘侃侃而談,大家立刻意識到,看來這個問題這相隔三代的一老一少爭論不止一次了。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就是爭論個一時半會誰估計也說服不了誰。

這是今天拍攝重點內容之一,探討桂林民歌的傳承發展,音樂的本質,兩代人思想的碰撞,這本來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

不過這畢竟是娛樂節目,不能拍成辯論會,兩人爭論了一會黑子立刻總結:

“其實做音樂的,放到世界範圍看,流行音樂的根基都是民族音樂,作為音樂人,真扎進民間去學習去挖掘寶貴的素材,把自己獲得的現代技法理論概念與民間結合,創作出屬於中國的音樂。”

對於這個結論,大家頗為贊同,頻頻點頭。

“我覺得昨天俞老師最初唱的那首民歌就挺好聽,有新民歌的味道。”吳莉莉說道:“我就是聽到俞老師唱這首歌,才忍不住對歌的。”

“這首歌是不錯。”吳國明摸了摸自己的花白的鬍鬚,沒有和重孫女爭辯,也讚歎不已:“俞老師,是你創作的?”

“不敢,不敢。”俞冬青連聲謙虛。

就是在原來那個時空,這首歌出處就爭議很大,多數人認為出自《劉三姐》這部電影,其實根本不是。

而是出自後面的民間歌舞劇《劉三姐》的序幕!

“既然如此大家都喜歡,我們就再唱這首歌怎麼樣?”黑子提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