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外戚也是他國的貴族乃至王族。”
“這些人,在本國有權有勢,很少有願意到外國去任職的。”
“就算他們想去,也會受到那個國家的貴族的集體攻擊。”
眾人不禁點頭,這個角度看起來確實沒什麼問題。
不過朱元璋卻提出了質疑:“那宣太后為何可以任命自己的兄長和弟弟。”
陳景恪說道:“這個問題問題的好,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先秦制度和商鞅了。”
“商鞅變法之前,各國階級固化,職位多為世襲。”
“大司馬的兒孫才有資格當大司馬,大司空的子孫才有機會當司空。”
“平民的子孫當平民,奴隸的子孫永遠都是奴隸。”
“可以說,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這個坑還是世襲的。”
“孔子周遊列國,為何最後依然要回到魯國做官?”
“因為他本就是魯國貴族之後,可以享受到家族留下的政治資源。”
“在別的國家,他就是外來的蘿蔔。”
“別的國家就算是採納了他的政治主張,也沒有多出來的坑安置他這個蘿蔔。”
“噗。”朱雄英沒忍住,笑出聲來。
眾人也心下莞爾,將孔夫子比作蘿蔔,也是沒誰了。
還好在場的人都不是儒家門徒,否則少不了一場嘴仗。
陳景恪繼續說道:“高度固化的社會,貴族的權力不僅僅來自於君王,更來自於血脈傳承。”
“大家只要按照祖上留下的規矩,按部就班過日子就好。”
“太后沒有辦法提拔重用自己信任的人,自然也就無法執掌朝政。”
“商鞅變法,打破了血脈傳承製度,用人以賢以能,並全面施行耕戰制度。”
“從此只要有能力,能為秦國立下軍功,就可以改變身份成為公卿。”
“商鞅雖然死了,他的制度卻被保留了下來。”
“而這,就給宣太后提拔自己的兄弟,提供了制度條件。”
“進而為她執掌朝政,創造了機會。”
眾人恍然大悟,馬皇后更是連連說道:
“好好好,景恪一針見血直指問題核心,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朱元璋也不禁頷首,說道:“有道理,難怪你經常說,萬事萬物都是聯絡的。”
“商鞅和宣太后是沒有見過面,但前者確實成就了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