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老站在那裡,面色格外的古怪。
剛才,在聽到谷小白敲響鼉鼓,唱起《著》時,他肅立原地,滿腔激動,甚至有種要熱淚盈眶的感覺。
並不是他的感情多麼豐富,而是一旦你對一件事物的瞭解越多,就越有感情。
譬如你聽說老家的一個破土房子燒了,你或許覺得燒了更好,可以蓋新的。
可這時若是你的父母告訴你,這房子是一百年前,你的曾曾祖父從河邊背來的石塊,從南山伐來的大梁,帶著三五個兄弟一起蓋起來的,這裡曾經血戰過日寇,這裡曾經抗擊過山洪,也曾經孕育了你好幾代的祖祖輩輩,見證了上百人的悲歡離合,甚至連你自己,都出生在這棟房子裡……
那你可能會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回去看看這座傳奇的房屋,忍不住跑去給它申請個遺址保護,再在外面立個牌子供起來。
東西沒有變,但瞭解的越多,世界就越豐富。
這就是知識與文化的魅力。
也是考古與歷史的魅力。
對鄒老來說,就是如此。
若是你日常讀古籍,讀到過“鼉鼓三聲報天子,雕旗獸艦凌波起”,讀到過“逢逢鼉鼓溪邊過,百尺樓船萬鈞柁”,讀到過:“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若是你發掘古墓,看到過那腐朽的鼉鼓,在泥土上留下的印痕。看到過被盜賊滋擾之後,只剩下散落的殘骸,看到這昔日瑰寶,只能以殘落之軀儲存在博物館裡,再也不能如往日一般響起。
你也會如鄒老這般感慨。
這五千前的歷史傳承,五千年後早已絕跡。
可現在,他終於聽到了這種音色。
宛如時光倒流,逝去的再回。
鼉鼓逢逢,這不只是一隻鼓,更是五千年的歲月。
《荀子·樂論》說過:“聲樂之象:鼓大麗,鍾統實,磬廉制,竽笙簫和,管龠發猛,壎篪翁博,瑟易良,琴婦好,歌清盡,舞意天道兼。”
又說:“鼓其樂之君邪。故鼓似天,鍾似地,磬似水,竽笙簫和管龠,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萬物。”
古人認為,鼓是音樂的主宰,是統御萬物的王者,是天。
而鼉鼓……它是鼓的王者。
君王現世,萬民朝拜。
這鼓中的王者,它理應受到這樣的尊敬。
可小白……你這是在唱的什麼鬼?敲的什麼鬼?
小白同學,請你嚴肅認真地唱首歌!
當初知道老洪和谷小白在食堂裡吵架,化身黑粉的時候,鄒老是表示鄙視的。
這個老鬼,老了老了,晚節不保,一點體統都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