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剛剛開啟夜生活的各大商圈,一片繁忙。
蔣明初一家三口,剛剛從餐館裡走出來,慢慢走著,消化著肚子裡的食物。
女兒一反常態,沒有一直盯著手機,反而左右張望著,像是一隻放哨的細尾獴。
“快,爸,這邊!這邊!”突然,女兒叫了起來,對後面招了招手,向前面的一群人裡面鑽了進去。
看到這人群,蔣明初突然就明白了。
哎,竟然還是上當了!
女兒這是要趕鴨子上架了!
難怪女兒今天吵著鬧著要出來吃飯,不肯在家裡吃!原來是為了這個!
蔣明初是一名聲樂系教授,供職於東城藝術大學,這也是一座遠近聞名的藝術院校,不少藝術圈、演藝界的大咖,都出身於這所學校。
他科班出身,有二級演員的高階職稱,也教出來了不少的學生,更是很多晚會的常客。
女兒開學就是高三了,正是學習最緊的時候,蔣明初曾經想過讓女兒學藝術,但讓蔣明初無奈的是,女兒似乎一點也沒有遺傳自己的藝術細胞,和其他的青少年一樣,喜歡刷抖音,看直播,追番劇,以及各種吐槽。
每次看到女兒螢幕上那滿天亂飛的彈幕,他就覺得眼暈了,真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們,在這種資訊轟炸的情況下,如何體會和品味藝術,別人的彈幕寫得再好,不是自己的體悟,又怎麼能一樣呢?
大概這就是代溝吧,現在的年輕人,早就已經習慣了資訊轟炸,習慣了接受快速而密集的資訊,卻不習慣獨立思考。
畢竟許多問題,早就已經有了答案,過程就不重要了。
這種快節奏的時代,怕是再也沒有人穩下心來做藝術了吧……
最近這段時間,女兒迷上了一個街頭賣唱的節目,每天晚上幾乎都捧著手機,在那裡嘰嘰呱呱直樂,一邊樂還一邊和一群小夥伴們語音聊天,大呼小叫,手機螢幕上的畫面,切來切去,切得飛快。
用她們的話說,這叫“跳攤”,和“跳島”一個概念。
每天晚上幾十個參賽的選手,同時有幾十首歌,總有一首是她們喜歡的。
每當有哪個人唱起來他們喜歡的歌,就開始互相通知,蜂擁而上,拼命刷屏。
如果同時有兩首歌都喜歡,那就比較糾結了。
女兒放言:
“只要我切的夠快,就可以無縫同時聽完兩首歌!”
接著就是無敵抽風手。
如果這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蔣明初估計就已經和她斷絕父女關係了。
藝術,能這樣欣賞?
而從昨天晚上開始,女兒就在吵吵著,讓自己去“蹭攤”。
蹭攤?那是什麼鬼?
我堂堂藝術系教授,二級演員,晚會歌手,跑去蹭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