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參加航展的大多都是專業人士,更多會關注飛機效能。至於法國美女明星,給包子軒獻花;都明白是怎麼回事,倒也沒有人會特別在意。看到H3M111飛機效能如此優越,當然要提前下單。飛機不同於其他,客機更是如此。下單之後,兩、三年拿到貨, 都是快的。
不過對於四家工業實力強大的起來來說,產能不是什麼大問題。英國工廠沒有建好之前,會在麥道工廠生產。麥道公司更多是對飛機進行組裝,另外三家基本上可以提供飛機80%的零部件。加上其他配套工廠採購,可以說麥道本身生產的零部件,並不是很多。
三菱與黑雲兩家世界級數控機床企業,為其保駕護航。因此只要是接到訂單, 客戶拿到飛機速度, 絕對不會比波音慢。
全日空航空的歷史, 可追溯到於1952年12月27日成立的私營日本直升機公司以及另一家區域航空公司。最初的名稱為“日本直升機公司”。1953年2月開始經營直升機業務,而於1953年12月15日開始經營來往大阪及東京的貨運航線。
同線的客運服務則於1954年2月1日開始。1955年公司的網路擴充套件,開辦來往北九州及札幌的航線並引進道格拉斯DC3型飛機投入服務。1957年,日本直升機公司正式更改名稱為“全日本空輸”。1957年12月,全日空收購日本遠東航空,市值提升至6億日元。全日空業務發展迅速,開發了日本主要城市之間的全面航線網路。
1972年11月全日空引入6架洛克希德L1011客機,是其首款廣體客機,並於1974年開始服務東京至沖繩的航線。
1978年全日空股票在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1978年全日空機隊引進波音747服務東京至札幌及福岡的航線;全日空亦於1983年引入了波音767服務四國航線。
至於日本另外一家重要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公司是日本乃至整個亞洲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世界500強企業之一,也一度被視作“日本株式會社”戰後經濟繁榮的驕傲象徵。
日本航空起源於1953年10月1日,當時是由日本政府立法成立的國有航空公司。1954年,日本航空開辦了第一條往美國的跨太平洋國際航線。經過30年的擴充套件,日本航空現在已經基本民有化。
雖然兩家航空公司競爭比較激烈, 但是在國際上, 兩家企業還是非常團結。而且也都十分清楚,政府不可能讓一家企業獨大。有些競爭不可避免;此次採購飛機, 完全可以聯合起來。
至少可以選擇同樣配置,以及內部裝飾。最多塗裝、以及內部座椅布料顏色上區分一下,可是能夠節省不少。
航空公司生產任何產品,同一款式數量多,那麼單機成本自然就能夠降下來。日本人正是看中這點,才一起過來。而且這裡邊還有三菱的因素;畢竟支援國產方面,以及討好巖崎家族上,一定要做到位。
時間回到試飛之前;全日空航空株式會社的社長岸田廣倍,主動找到日本航空株式會社的社長小島二郎。對於岸田廣倍的到來,小島二郎當然明白什麼意思。畢竟之前透過三菱方面的介紹,兩家已經基本掌握H3M111飛機效能,以及具體引數。
日本國內經濟發展迅速,而且對日本國民免籤的國家更是世界第一。加上現在日本人非常豪橫,無論走到哪裡,都一直在開啟買、買、買模式。因此無論是外國人過來日本,還是日本人出國數量都非常多。
目前兩家的機隊,一直是超負荷執行。這次過來巴黎,就是購買飛機。而且還是客機、貨運飛機全要那種。
安田廣倍首先是說道:“小島君,您好!我們兩家雖然是競爭對手,但這也是日本企業內部的事情。如果我們兩家不擴充實力,那麼歐美航空公司,肯定會全面進入到日本本土市場。過來巴黎的目的一致,想要保住日本本土航空市場的願望也是一致的。”
“因此完全可以合作,一起購買聯合飛機制造廠生產的超大客機。”
“我想三菱已經給你看過飛機的效能引數,雖然價格貴一些;但是同未來利潤相比,還是可以接收。”
小島二郎當然知道,合作是雙贏的事情。如果日本國內航空公司機隊規模不夠,那麼其他國家航空公司;肯定會趁機搶佔市場。這絕對不能接受與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