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舉?
匈奴人這剛到北地四郡嚯嚯一通,收尾工作都還結束,戰後重建更是八字沒一撇,劉勝這便再提考舉?
難道劉勝已經從匈奴人叩邊,馳掠邊郡的屈辱中調整過來,並做好準備「向前看」,打算繼續按部就班的推動自己的主張了?
隨著考舉的風,在長安吹得愈大,朝野內外抱有如此疑惑的人,也愈發多了起來。
在朝堂上下看來,劉勝再提科舉,其實就是想告訴天下:朕沒事;
匈奴人叩邊,朕並沒有因為此事帶來的屈辱,而就此一蹶不振;
朕重新振作起來了,並打算繼續做該做的事,繼續為將來的決戰做準備。
但鮮少有人知道:這兩件事——匈奴人叩邊和科舉,這兩件看上去似乎毫無關聯的事,在劉勝眼中,卻存在著極為密切的因果關係。
——匈奴人此番叩邊,為何能長驅直入,將戰火染至關中,甚至將戰火燒到距離長安不過數百里距離的甘泉宮?
答桉是:先帝年間,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先帝從邊防部隊撤回了近四成兵力;
——那先帝為何要冒著邊境糜爛的風險,撤回近四成邊防兵力?
答桉是:吳楚之亂平定之後,關東地方郡縣的領導班子大片落馬,官吏嚴重不足,地方治安、行政壓力劇增;
為了維護地方治安,同時也是為了防備諸侯藩王再度作亂,先帝最終在兩個糟糕的選擇中,選擇了相對沒那麼糟糕的那個。
畢竟按照晁錯在《削藩策》當中的說辭,匈奴,不過體膚之患,而藩王,則為肺腑之疾。
再往下深究:關東的官員不夠用,先帝為何選擇調動邊防部隊「武力鎮壓」,而非派出新的官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整合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援離線朗讀的
步往上爬。
至於考舉選出來的這批二百石起步計程車子,為什麼能彌補關東那動輒六百到一千石,乃至二千石級別的縣令、郡太守的位置?
拜託~
有了這批愣頭青,到朝中有司屬衙做二百石的左吏,那原有的那些個二百石級別的陳年老吏,可不就可以往四百石,乃至六百石的位置挪挪窩了?
二百石挪窩到四百石、六百石,那原有的四百石、六百石,是不是就可以往千石的方向挪挪屁股了?
以此類推,就可以透過這批——這第一批考舉士子,來推動長安朝堂,乃至整個漢室官場的一次整體職務上調。
只要不是本身能力有太大缺陷,並且也確實有上升空間的官員,便基本都會在這場盛宴中得到升遷;
而最後勻出來的那一批六百石、千石以及兩千石,就可以被長安朝堂派往關東,重新阻止起新的郡縣領導班子,以完成維護地方治安、行政體系,並對諸侯國造成阻礙——至少是拖延叛軍腳步的使命。
至於往後,每隔數年一次的考舉,也能極大的加強漢室官場——無論是朝堂中央,還是郡國地方的流動性。
正所謂:流水不腐;
相較於如今,坐上一個位置就能坐到老死,上面不出空缺就沒法升遷、自己不犯錯誤就不會降級的官場秩序,未來的漢室官場,肯定會因為科舉而擁有更多活力。
到了那時,劉勝也大機率可以毫無遲疑的推出自己準備多年,卻始終因為擔心沒有足夠的官員,而至今沒有推動的公務員退休計劃。
總體而言,對於考舉的未來,劉勝可謂是信心滿滿,甚至可以說是寄望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