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廉雖然與武成王府關係密切,卻畢竟還沒有真正結親,而且他來朝歌之前,曾經是太師聞仲的部將,將如此大的權勢交給他,卻是與武成王的利益嚴重不符。
按照武成王的計劃,北伯侯之位,自然還是留給最為密切的蘇護才是最好。而攻破崇城的,可以是張桂芳、魔家四將這些年輕將領,卻絕對不能是有資格奪下北伯侯之位的飛廉。
其實把這事往簡單裡說,也就是軍方的兩大巨頭——黃飛虎和聞仲,多多少少都有些互別苗頭的意思,飛廉的出身有著聞仲的影子,除非他全心投靠黃飛虎,否則黃飛虎絕不會眼看他就此平步青雲。
子幹自然對武成王的心思也是洞若觀火,心中也是頗感無奈。
他提出這建議,原本也並未存著多少私心,只是一心為了大商罷了,卻不想飛廉這個角色已是觸動了武成王敏感的神經,軍隊畢竟是武成王的基本盤,他身為宰相,卻也不可能繞過武成王去決定這等大事。
更何況,這件事裡到底有沒有王后蘇妲己的影子,他也是有些吃不準,萬一一下子就把武成王和蘇妲己都得罪死了,實在是得不償失,因此他也不敢再堅持自己的意見。
如此一來二去,北伐之事就給耽擱了下來,而真正為此事頭疼的,卻成了商王本人。
如今朝中遲遲拿不出個明確的意見,讓他這位君王也無法做出決定,只能眼睜睜看著崇侯虎繼續猖獗下去,自己卻只能聽著大臣們在朝堂上鬥嘴,實在是令人心煩不已。
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得宰相子幹。
子幹到底是子幹,他提出的飛廉被否定之後,苦思多日,竟然提出了一個令武成王無法反對的北伐人選,而這個人選不是別人,正是遠在西岐的周文王姬昌。
首先,姬昌如今可也是身負王位之人,無論怎麼算,由他來討伐崇侯虎,資歷肯定是沒問題的。
其次,姬昌已坐擁西岐,不管他立下多大的功勞,商王都不可能把崇城再交給他,與武成王的利益也絲毫沒有衝突。
更妙的是,西岐養兵十五萬,自有良將無數,如果讓姬昌討伐崇侯虎,根本就不用朝廷派出一兵一卒,只需商王下上一道聖旨即可。
而且,無論兩方打得多麼慘烈,朝廷也不用心疼那些損失,正好坐山觀虎鬥,當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這個建議一提出,滿朝文武立刻便又站回到了統一戰線上,齊稱周文王乃是討伐崇城的不二人選,請商王速速決斷。
商王聽聞此計,也是越想越覺得精妙,當即便拍了板,擬了一道聖旨送往西岐,賜下白旄黃鉞,令姬昌帶大軍即刻出兵,北伐崇侯虎。
當然,他們此時還不會知道,也正是這個他們自以為是的錦囊妙計,點燃了天下的最後一根導火索,將整個大商推到了極為危險的位置上。
而商王、子幹、黃飛虎,還有這滿朝大臣,都是這件事的罪魁禍首。
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