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 心理諮詢是怎麼一回事兒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心理諮詢是怎麼一回事兒 (1 / 4)

近日,就心理諮詢問題求教於一位業內朋友。心理學博大精深,我研習多日,只是一知半解,不得其門而入。幸友人不棄,誨我不倦,令我茅塞初開。今錄在茲,作為個人求知道路上的一個座標,亦或可對其他有興趣的朋友有所助益。

心理治療“對人不對病”

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狀,好比海面上的大風大浪,原因是海底有火山在爆發。醫學干預只是撫平海面上的風浪,心理干預則是要找到海底的火山口,徹底解決問題。

你是心理諮詢師,但我首先想問問你對西醫治療精神疾病的看法。我知道有一些心理諮詢師是反對用藥的,認為藥物治標不治本、有副作用等等。你怎麼看?

我不排斥藥物干預這條路。我也不認為心理治療可以包打天下。比如遇到精神分裂症病人來諮詢,我是要轉診的;中度以上的抑鬱症患者,我也囑咐他要配合用藥。從心理治療到藥物治療,從社群醫院到專科醫院,應是協同的系統。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的階段,可以用不同的治療方式,甚至可以組合治療。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我經常作這樣一個比喻:疾病發作的時候,患者的種種症狀好比海面上的大風大浪;風浪的根源,則是海底下有火山在爆發。醫學干預只是撫平海面上的風浪,至於海底下火山爆發,它管不了。心理干預,則是要找到海底的火山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此說,西醫治療精神疾病,治好了,只是臨床治癒,把症狀消除。當然這也非常重要。如果海面上波濤太洶湧,你就沒法進到海底。所以先要用藥物干預,等波濤小一點兒,心理治療才能入手。

我不希望把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對立起來。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來說,用什麼方法治療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好起來。

西醫治療精神疾病,依據的原理是:精神疾病大多是大腦內神經遞質失衡所致,醫學干預就是用藥物來調節大腦內的化學平衡。我想問,精神疾病心理干預的機理是什麼?心理學承認大腦疾病的生理基礎是神經遞質失衡嗎?

藥物干預和心理干預屬於兩個體系,兩條路完全不同,不應該簡單地用這一種去套另一種。兩者的科學機理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西醫的神經遞質理論,我可以接受。但我感覺,西醫針對的是病;而心理治療針對的是這個人。在症狀之外,還有一個軸是人格,是人格成長。心理治療是兩者兼顧的。

西醫治療的原理,現在基本明確了,至少有了一個方向。但心理治療的原理,比較複雜,說不清。有時候就是一種感覺。可能需要自己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看一眼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兒。

舉一個例子。我曾接待過一個病人,是抑鬱狀態。但是讓她來諮詢的痛點,是糾結於不知道未來的路怎麼走。整天糾結著,有點兒像強迫思維。

因此,諮詢的時候,我跟著她談,就談不下去。看到她第一眼,我就產生一個感覺,覺得她很乾。20來歲的姑娘,按道理正水靈著呢,可是她那麼幹枯,活力在流失。我意識到她可能會有抑鬱的問題,就反饋給她:“你好像水分在流失。”聽到我這句話,她流淚了,本來凝固的情緒開始流動了。

抑鬱症患者如果情緒動起來了,就已經在好轉。但這是怎麼發生的,我說不清。我只是跟她建立了一個關係。

她是不是覺得,你說中了她的心思,於是你們產生交流,就可以進行下去了?

起碼我們不會在那些強迫思維上轉了。那些糾結無意義,是她在抑鬱狀態下的表現。如果她的抑鬱解決了,糾結的具體問題自然好辦。只在思維這個層面跟她解釋沒有用。

如何積累直覺

心理治療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你能不能和來訪者建立良好的關係。

說到這,我想起艾瑞克森的一段往事。作為心理治療大師,艾瑞克森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溝通者”,他的治療中很大一部分努力,都花在和患者建立溝通上。

曾經有個病人,住院多年,不和任何人說話,沒有人能夠知道他在想什麼。一天,病人在院子裡待著,艾瑞克森走到他面前,突然把他的衣服脫下來,翻過來重新給他穿上;然後,把自己的衣服也脫下來,翻過來穿上。這一瞬間,病人對他露出從未有過的笑容。然後,艾瑞克森拍拍他的肩膀說:“現在,把你的事情告訴我吧。”從此,這個病人開始和他說話。至於治療,則是後來的事情了。

這是典型的溝通問題。你知道,認知療法的媒介是語言。對語言能力發展後才形成創傷的人,認知療法是有用的。但是對在語言前期,即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受到創傷的人,只能用非語言的方式來治療。

我理解艾瑞克森的這個病人,應該是在語言前期受過創傷,因此你和他說什麼都沒有用。艾瑞克森後來和他同頻了,才能建立溝通。

那艾瑞克森為什麼用反穿衣服的方式來同頻呢?反穿衣服象徵著什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