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 調整認知,重建心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調整認知,重建心靈 (1 / 2)

我們已經知道,治療抑鬱症必須藥物療法和心理療法雙管齊下。相較於藥物療法,心理療法更加複雜,門派眾多。如行為療法、森田療法、暴露療法、精神分析、系統脫敏、放鬆訓練等等。

認知療法是當前全球範圍內應用最廣泛的心理治療理論學派之一。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lbe

t Ellis創立合理情緒療法;此後,Aa

o

Beck於1960年又創立了認知療法。

思維決定情緒,情緒源於想法

所謂認知,就是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深層次則是一個人的心態和信念。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思維決定情緒,情緒源於想法。即任何一種情緒,都是外界環境刺激、機體的生理變化和人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認知過程又起著決定的作用。

人所有的情緒都來源於認知和思維。情緒緊跟思維,亦步亦趨。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情緒。當情緒消沉時,思維會被無法擺脫的消極感所籠罩。如果消極思維根深蒂固,形成條件反射,則成為慣性思維。認知、感受和行為將相互作用,形成一個不斷迴圈的閉合環。

認知療法的實質,就是學會用健康的思維方式替代不健康的思維方式。讓你分清楚,你的痛苦感受哪些來自事實,哪些是由於思維誤判所致。也就是說,你的感受很可能不是真實的,而是你的扭曲、不合邏輯、不切實際的思維造成的。

以上是原理層面。如果從操作層面下定義,認知治療就是透過修正個體的認知評價和思維模式,來緩解不良情緒和行為。這是一種需要患者積極參與的干預模式,用以指導患者學會識別、監控和消除與當前刺激相關的錯誤想法、信念和自我解釋,提供新的更具有適應性的“認知——行為”模式。最終目標是讓患者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改變心態

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到底會對自己產生多大影響?答案是:大到你無法想象。不論你採取何種認知,它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和你的生活。

幾乎所有抑鬱症患者都認為:他是全世界最倒黴、最無力的人;他正陷入某些棘手可怕的問題而無力自拔;他的消極情緒是合理必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大約在兩千年以前,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就說過:人的煩惱並非來源於實際問題,而是來源於看待問題的方式。你可能覺得不快樂,也許你還能為自己的不快樂找到具體原因:家庭不幸福、童年缺乏愛、生活環境混亂、貧困……這些想法肯定會有一些真實的成分,畢竟世界是不可能美滿的,人生總是會遇到各種挫折,甚至面臨毀滅性的災難。人的基因、童年痛苦經歷也確實會影響思維和情緒,外界環境、冷酷的人際關係也確實會攪亂人們的思緒——但這一切並非主要原因。

認知決定情緒,而情緒決定情感。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還表明,情感能激起右腦的興奮,認知能激起左腦的興奮。情感對人的認識和活動具有動力作用。積極的情感是人們認識和活動的內驅力,而消極的情感卻是阻力。

鑑於以上認識,認知療法旨在幫助我們改變心態,甚至還可以改變自己基本的價值觀和信念。不僅情緒會得到調整,你的視野還會更開闊,甚至工作起來更有動力。它帶給你的變化是巨大而持久的。

美國內華達大學戴維·安東努喬博士、威廉·丹頓博士和克里夫蘭醫療中心的古蘭德·德內爾斯凱博士,多年來一直圍繞認知療法進行研究。他們曾合著一篇文章,標題是《抑鬱症治療的心理療法和藥物療法對比:挑戰傳統觀念,用事實說話》。文章運用他們長期跟蹤獲得的資料,得出了一些和傳統觀念截然不同的結論:抑鬱症病因中,遺傳影響只佔16%;新型心理療法——尤其是認知療法——的療效並不比藥物療法差,而且對某些患者來說,它的效果似乎更好;採用心理療法治療的抑鬱症患者在康復之後更容易保持療效,複發率比採用純藥物治療的患者低得多;心理療法不僅可以治療輕微的抑鬱症,還可以治療嚴重抑鬱症。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