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
人的健康分兩種,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一般人平常都只關注身體健康,只有在失去精神健康後,才體會到精神健康更加重要。甚至可以說,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身體健康。精神衛生是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過一組資料:全球大約14%的疾病可歸因為神經精神障礙,約有10億人正在經歷心理、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在世衛組織2020年疾病總負擔預測值中,精神衛生問題排名第一。在中國,有精神障礙的人超過1億人。
WHO釋出的十條健康指標中,前四條都與精神衛生有關。
1.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敢於承擔責任,事無鉅細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相應的,心理不健康,會有以下表現,且呈現逐漸發展的態勢:
1.經常處於內心衝突中,體驗到各種不良情緒(如厭煩、後悔、懊喪、自責等),且不良情緒持續一個月以上,還不能自行化解。
2.因為不良情緒存在,影響人際交往,工作效率下降。
3.不良情緒繼續發展,出現多疑、焦慮、抑鬱、強迫、迫害妄想等現象,嚴重失眠,社會功能下降,大腦功能下降。
4.這些不良心理現象,發展為病症,表現為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等。
前兩者,如果患者能夠及時發現,也許可以透過轉變環境,減少壓力,調節情緒,遏制向更糟糕狀態下滑,逐漸恢復精神健康。
培養好的情緒
在自我調節中,最重要的是管理自己的情緒。
什麼叫情緒?情緒是大腦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機體生理功能密切相關。情緒是連線心理與生理的橋樑,好的情緒會讓內分泌活動良好,免疫力強大,植物神經平衡,機體代謝旺盛;壞的情緒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活動失調,免疫力下降,從而發生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心律失常、冠心病、中風等病,乃至形成癌腫。
簡單地說,你覺得心情愉快,積極樂觀,能應對壓力,樂於助人,食慾良好,睡眠良好,這情緒就是正面的。反之,就是負面情緒。
總之,威脅現代人健康和壽命的,已從細菌、病毒、理化、生物等外在因子,變成緊張、焦慮、急躁等內在的情志失常和心理衝突。修心養性,學會自我調控情緒,越來越成為養生的重要手段。
除了正確對待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及挫折,還要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去解脫自己,戰勝挫折,快速恢復一時失常的心理平衡。
具體怎麼辦?結合自身治療以及心理建設的經驗,我提出以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