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恐懼的回憶,往往和人類大腦的早期活動有關,都與一種叫stathmi
的蛋白質有關。之前已有很多證據證明,恐懼的記憶與人類的這種基因具有緊密聯絡,但是科學家還未證實這種基因是否存在遺傳性。
悲傷和喜悅
《美國精神病學月刊》曾發表一項報告,對悲傷和大腦關係進行研究。結論表明:悲傷引起大腦中70多個區域的活動變化,包括杏仁核體和海馬體、前額皮層和前扣帶皮層,還有腦島(顳葉下面的一小塊皮層區域)。
快樂也會引起大腦許多區域的反應。美國博士丹尼爾·李維丁所著《這就是你的大腦對音樂的反應》中提到,音樂會使大腦中的許多部位同時參與反應。聽到音樂聲和韻律時,視覺、感覺和運動區會起反應。音樂會勾起對過去經歷的記憶和情感(杏仁核體和海馬體起反應)。假如一首樂曲打動了你,可能是因為它激發了你大腦中的獎勵反應區(阿肯伯氏核起反應)。
共情
“共情”是指能設身處地從他人的角度,體會並理解他人感覺、需要與情緒的一種人格特質。
“共情”能力需要大腦幾個區域發揮其正常功能:大腦顳葉末端處理和記憶微妙的語言訊號;顳葉和頂葉的連線部分負責記憶事件,做出道德判斷並採取相應的身體行動;額葉前皮層處理“共情”感受中包含的許多複雜的推理。
愛情
愛情也跟大腦許多部位的活動有關。與愛情深切相關的大腦部位包括腦島、前扣帶皮層、海馬體和阿肯伯氏核。換言之,這些部位介入了大腦中的情感、感知、記憶和獎勵等等活動。
科學證據表明,愛情果真是盲目的,因為浪漫的愛關閉了大腦中進行推理的部位和杏仁核體。在激情燃燒的情況下,大腦的判斷和恐懼中心也暫時停止工作。愛情還關閉掉“心智化”所需的大腦部位。
宗教
研究結果顯示,宗教情結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即有其生物基礎。
宗教信仰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它牽涉到社會、習俗、文化、政治等因素,也牽涉到認知和情緒,後者則是由大腦主宰的。
我們的大腦中存在著所謂的“信仰分子”——大腦神經傳遞中的血清素。血清素能產生多種錯覺,如幻覺、感知錯亂、感覺自己與周圍世界融為一體等等。血清素含量越高,人就越容易相信神靈的存在。
另外,電刺激大腦中的前顳葉,可能產生宗教上靈魂出竅或昇華的超然存在感覺。有***亦會讓人產生類似神聖的宗教感覺體驗。
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情緒的存在,但很難說清楚情緒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想擺脫不良情緒,但大多數時候只能被情緒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