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情緒的存在,但很難說清楚情緒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想擺脫不良情緒,但大多數時候只能被情緒牽著走。情緒有哪些種類?情緒是如何產生的?情緒又怎樣影響自己的身心?如何能把握、控制乃至順應自己的情緒?
情緒雖然無形,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
情緒是高等生物的重要中樞功能,是中樞對外界刺激的重要反應形式,同時也是中樞用以控制部分軀體功能和全部內臟功能的重要途徑。
現代科學已經能夠證明,情緒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意識,來自於人的大腦。大腦有很多的溝回,就像群山的山谷;情緒、精神就像山谷裡的泉水,汩汩流淌。
有一句話說,“情緒是溝通生理與心理的橋樑”,這是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即身心一體,情緒是中介。情緒能夠產生,是靠大腦中1000億個神經細胞在辛勤地工作。它們是情緒背後的物質基礎,創造出人類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先了解一下海馬區的作用。
海馬區是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地位極為重要,其主要機能是主管人類近期主要記憶。它有點像計算機的記憶體,將幾周內或幾個月內的記憶暫留,以便快速存取。海馬區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訊息時,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區。假如海馬區有所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路。如果沒有透過這種認可的模式,那麼腦部接收到的經驗就自動消逝無蹤。
神經科學家發現,控制情緒的半腦是右腦。前額葉皮層(aPFC)負責情緒、感動;杏仁核附著在海馬的末端,呈杏仁狀,也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其功能是產生情緒,識別和調節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
大腦中有兩個“杏仁核體”,它們是一些神經細胞束,位於大腦兩側,處在顳葉下面。它們好像一個協調不同來源資訊的網路中心,收集環境訊號,記錄情感含義,在必要時啟動恰當的反應。
研究發現,幼兒自閉症似乎也與杏仁核有關。一項關於磁刺激(TMS)的研究表明,在人類大腦皮層前半部分不活躍時,人們往往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接下來分析幾種主要的情緒。
恐懼
恐懼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情緒,但對人類生存來說是必需的。人類在童年時期,如果沒有恐懼,就不可能戰勝動物,延續至今。
大腦有一個恐懼中心。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電擊32名志願者的雙腳,同時掃描實驗物件的大腦。結果表明,產生恐懼感的神經細胞與產生疼痛感的神經細胞位於大腦的相同區域。這個“中心”獲取來自視丘下部的身體對環境的反應資訊(例如心率和血壓),並且與大腦前部的理性推理區域溝通,同時連線“海馬體”——大腦中一個重要的記憶中心。這個恐懼系統效率非常高,以致你根本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什麼事,大腦就已經作出反應了。
例如,開車的時候,有一輛車突然轉向插入你的車道,你在還沒明白過來前就會感到害怕。在你大腦的視覺部分“看到”危險場景之前,恐懼訊號已經在你大腦的“杏仁核體”和危機系統之間傳遞。
如果大腦“杏仁核體”受傷,人或動物會喪失這類恐懼技能。這並非好事,對他們來說,世界會因此變得更加危險。應激反應是每一種生物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重要法寶。沒有恐懼,人類早就滅絕了。情緒反應的自我平衡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恐懼還可能是一種基因。科學家透過功能成像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結構中扁桃形結構顳葉,在恐懼、焦慮和害怕中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在扁桃形神經系統工作的過程中,一種名叫stathmi
的蛋白質,也叫“癌蛋白18”,會引起人們對恐懼的回憶。
科學家發現,人遇到蛇時會害怕,這種情緒在孩童時代就會有;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經歷會導致產生新的恐懼回憶,這些都和大腦中的扁桃形結構顳葉過度活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