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 好醫生好在哪裡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好醫生好在哪裡

最近連續接觸了幾個病例,對精神疾病治療的複雜性有了一些領悟。

這幾個病例,有的很快治好,也有的波動反覆,或遲遲不見效。我反覆思考,覺得可以用“治療窗”這個概念來解釋。

誤診難以避免

從現有醫學實踐看,精神疾病藥物的有效性是顯而易見的。這好比拉一下燈繩,“咔嗒”一聲,燈就亮了——吃藥就相當於拉下開關,只要藥物到位,患者的症狀自然就能緩解。

當然,這需要一系列前提條件。比如,燈要亮,必須有電,且線路是通暢的;同理,對患者來說,藥要起效,首先藥物要對症,其次患者要按醫囑吃藥。

但現實總比理論複雜得多。據我觀察,單一的精神疾病並不難治。比如說,單相抑鬱症,即使到了重度,也可按圖索驥,用上一兩種抗抑鬱藥(多在SSRIs系列中選擇),大約6到8周內症狀就能緩解;即使運氣實在糟糕,換上一兩次藥總能見效。然後維持治療幾個月,或可臨床治癒,進入減藥階段。

比較難治的是雙相。雙相之所以難治,首先在於確診困難。

雙相在發作之前,大多表現為單相抑鬱,患者很少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的體驗。很多患者往往在多年後追溯病史時,才會隱隱約約想起自己或曾有過輕躁狂的跡象。也有約五分之一的雙相患者,以躁狂起病,這又會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

正因為如此,大多數雙相患者都被誤診過。來自歐美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雙相患者平均要經過8年才能確診。69%的雙相患者曾被誤診為單相抑鬱、焦慮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和物質依賴等。

其次,雙相即使被確診,治療起來也比單相複雜得多。主要原因在於雙相患者總在抑鬱和躁狂的兩極間遊走或震盪,假如再合併抑鬱、焦慮、強迫,或者人格障礙、成癮行為,種種症狀相互牽制,治療時就會投鼠忌器,顧此失彼,很難下手。

患者自身情況,也是不能不考慮的制約因素。比如,有的患者肝功不好,或者血糖高,某些藥就不能使用;有的患者體質較弱,對藥物副作用耐受性差,其選擇餘地就會變小。

“治療窗”的概念

由此,我提出“治療窗”的概念。

我認為,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如果合併多種症狀,加之患者本人個體情況複雜,其治療的時間和空間就會被限定。

這個治療時空,或可比喻為一個視窗。單一病症的治療視窗較大,隨便怎麼治都能見效;而病症每複雜一分,治療視窗就縮小一分;複雜到一定程度,有限的視窗就會被橫七豎八的木條遮蔽,且時刻在發生變化。一個精神科醫生的高下之分,就在於他能否把握這個稍縱即逝的時機,把藥物投進視窗。

首先,他要能準確識別各種症狀的本來面目(它們經常是隱晦的或含混的);其次,他必須宏觀把握,通盤考慮,綜合處理各種症狀。要點不可缺,次序不能亂。否則,就會顧此失彼,“按下葫蘆起來瓢”,對沖治療效果。

《史記·淮陰侯列傳》雲:“時乎時,不再來。”所謂時機,就是指那種一旦失去,就再也不會回來的那種東西。對於治療精神疾病,時機就是如此重要。

比如,患者本身包括其心理狀態等內環境,就是一個變數。如果他身體狀況佳,活力十足,他對於藥物副反應的耐受性就較好;反之則差。這個時候,對治療窗的判斷,就是看患者體內的血藥濃度範圍。只要合併用藥不超過治療窗的上限,就可以抓住時機,大膽用藥。

用藥是一種藝術

最後我以自己為案例說明這個問題:

兩年前,我患雙相,未能被醫生識別。耽誤半年後,病情惡化,陷入深度抑鬱,幾成亞木僵狀態。

後來求醫姜濤大夫,他根據我治療半年無效這個資訊,猜測我有可能是雙相;又根據我當時的低動力狀態,判斷我是去甲腎上腺素不足。

於是,他先使用對去甲腎上腺素有強刺激作用的瑞波西汀,意在把我從深度抑鬱中提上來,同時試探一下會不會轉躁,是不是雙相;而為了防止可能發生的轉躁,又並用碳酸鋰,以防不測。後者是一種老牌的情緒穩定劑,是治療雙相的傳統藥物,同時有增效作用。

我推測,當時他的考慮應該是:如果我是雙相,碳酸鋰則為瑞波西汀保駕護航;如果不是雙相,碳酸鋰則可作為增效劑,協助瑞波西汀發揮作用。

一週後,我的狀況沒有絲毫改善。姜濤判斷我抑鬱太深,又加上SSRIs系列的抗抑鬱藥舍曲林協同作戰。10天后,藥物突然起效,半年的陰霾一掃而空。姜濤見我好轉如此之快,判斷我已有轉躁苗頭,確信是雙相,立刻大規模調整用藥,停掉起了重大貢獻的瑞波西汀,減半舍曲林;同時加上奧氮平壓躁狂。

再過一週,又加上一種偏於抗抑鬱的新型情緒穩定劑拉莫三嗪,以防止壓躁太狠而轉鬱。從此治療方案穩定下來,並逐漸進入減藥週期。

整個過程,對治療視窗的把握,主次分明,先後有序;起承轉合,如行雲流水。

是不是,任何技術修煉到一定程度,就會是美?

精神類疾病並非都是壞事,也會有積極的意義。它讓你停下快速前行的腳步,盤點人生,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從而更自信地面對世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