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一個慵懶的午後,我無意中在一個網站上瞥到一組漫畫。畫面上,一個人在巷道里挖掘金礦。他筋疲力盡,離金礦越來越近,只剩下薄薄一層礦壁了,只要再揮一鎬,他就會置身於財富之中。然而,他不知情,放棄了,掉頭而去,垂頭喪氣。黃金永遠被封閉在黑暗深處。
這組漫畫讓我悚然驚覺,一半後怕一半慶幸。對於黑暗中與抑鬱症抗爭的人們來說,這幅畫是一個寓言,它警示你:堅持到底,不要放棄在黎明前的最後一刻!
這是一個信念,同時它需要抓手。這個抓手就是——堅持服藥,足量足療程。
足量足療程
我們已經知道,抑鬱症是患者大腦中三種神經遞質(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失衡所致。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大致就是透過改善大腦中三種神經遞質的失衡,改善精神狀況。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抗抑鬱症藥物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分成八大類。其中最常用的一類,叫“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簡稱SSRIs。
其作用機理是:大腦刺激產生血清素後,神經元又會從突觸間隙中回收血清素。SSRIs系列藥物的功能,就是有效地抑制神經元對血清素的回收,從而保持其濃度。
也就是說,SSRIs並非刺激大腦生產血清素,而是減少其被消耗,從而維持大腦中血清素的平衡。
目前,SSRIs系列共有6種藥,其中最著名的是百憂解(氟西汀)。
20世紀80年代初,百憂解誕生於美國,被譽為世界藥物開發史上一大里程碑。據當時美國報紙報道,許多原本生性膽小或靦腆的病人服藥後判若兩人,增加了自信心,積極參加社交活動。一些美國報刊雜誌甚至稱百憂解為20世紀的“奇蹟藥”(Wo
de
d
ug)。
除了SSRIs系列,還有單一作用於去甲腎上腺素的NE系列,比如瑞波西汀;有單一作用於多巴胺的DA系列,如安非他酮;有雙重作用於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SNRI系列,如文拉法辛;還有針對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血清素的Nassa系列,如米氮平,等等。總共幾十種藥。
一般來說,西藥發揮作用是“立竿見影”的。可是,抗抑鬱藥是個例外。這是因為,抗抑鬱藥作用於大腦,要經歷一段漫長的旅程。實現改善大腦神經遞質的功能,既需要足夠的藥量,也需要足夠的時間。任何一種抗抑鬱症起效,至少需要4到6周的時間,有的甚至需要6到8周。這就是“足量足療程”的由來。
很多患者不知此理,服藥三五天後,發現沒有效果,就失望而停藥;也有的患者堅持服藥一段時間,正面效果沒有顯現,副作用卻先期到來。他看不到前景,又難以忍受副作用的痛苦,中途放棄服藥,何其可惜。
因此,無論選用哪種藥,都必須用足治療劑量。不要期待奇蹟發生,要咬緊牙關,堅持一直到藥物起效。
如何選藥
足量足療程,靠患者堅持。對醫生來說,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為患者選藥,以及確定藥的組合。
北京安定醫院姜濤醫生曾對我說,選擇恰當的抗抑鬱藥,關鍵是把握抑鬱症是一種特質性疾病。抑鬱症的臨床表現有多種變異性,不同的藥,藥物特點有差別;同一種藥,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反應也有差別。臨床醫生選藥,既要把握某一種藥的藥性,又要能合理評估它對於病人的效果。
這麼多種藥,能不能說哪個藥更好?姜濤認為,不存在明顯的等級關係,關鍵看藥物對於病人的療效,以及耐受性及安全性。作為醫生要積累臨床經驗,積累用藥的感覺。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餘金龍醫生也認為,藥和藥之間,沒有太大的差別,就看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