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精密進近相對於精密進近是沒有下滑道,當然現在也有一些類精密進近方式,比如RNP AR,這裡暫時就不作討論了。課程中著重說的還是NDB進近,VOR進近和LOC進近。
之前在國外學習的時候,那邊幾乎已經沒有NDB,非精密進近練的就是VOR進近和LOC進近。
NDB即NonDirectional Beacon的縮寫,中文意思就是無指向性信標。徐清聽在國內學飛得朋友說,在國內練習非精密進近很多就是NDB進近,還衍生很多口訣,聽得徐清一個頭兩個大,經常會感嘆自己是何等幸運。
原來公司的模擬機改裝的非精密進近也會練NDB進近,但是後來國內NDB逐漸被淘汰,加之藍天航空所運營的機場中並沒有NDB,所以後面就不練了。
與之有些相似的是一種叫做盤旋進近的方式,別說藍天航空公司,其上屬的集團也不執行盤旋進近方式,所以模擬機課程裡雖然有盤旋進近的字樣,但是,教員提都不會提。
徐清在國外儀表等級階段就練習過大量的非精密進近,具體程式倒是沒什麼問題。主要是現在整個民航圈子開始推行一種新的技術,即CDFA,連續下降最後進近。這是徐清在國外並沒有學到的,所以需要提前看看。
過往的非精密進近是在FAF之後就下到MDA,然後平飛,如果沒有建立目視參考,就需要一直飛到復飛點才能復飛。
CDFA則不同,它是在FAF之後連續下降,沒有平飛,直至到最低五十尺或者拉平點。
這個技術當然有它自己的優點,不然也不會在整個民航推廣。比如可以提高飛行員的情景意識,減少工作負荷,飛機姿態更容易讓飛行員獲得目視參考之類。
優勢肯定是有,就是徐清要重新學習,覺得很是麻煩。
首先最後下降階段,需要計算下降率。一般來說,下降率大部分來說跟進近速度和下滑梯度有關係。
進近速度並不一定,但是一般處在某一個區間。下滑梯度大部分是5.2%,有的會稍陡,具體看進近圖可知。
FAF之後,每一海里會標註一個高度,飛行員就要透過這個標準高度在調整自己的下降率,這點兒是徐清覺得麻煩的地方。
在FAF之前,需要自己預估一個初始下降率,在FAF前0.2海里開始推下降率,然後跟上文所講,根據高度的差值調整下降率。
程式倒不是很複雜,就是學新的東西,覺著有些麻煩。
另外MDA也需要改變,為了不穿過MDA,CDFA中會有一個DDA,一般來說DDA是MDA加五十英尺。當然,各公司標準可能不同,就不做深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