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孟長庚之前是一點點戰爭經驗都沒有,如今直接拔成一千人的領導,感動的孟長庚涕泗橫流,發誓要效忠李炎至死不渝。
至於田虎的想法,那是他跟孟長庚的事情,跟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李炎也樂意看著他們兩個鬥,只有鬥才能穩嘛,全部一團和氣,他做領導的就難辦了。
王學禮則被李炎單獨拎出來做了“騎軍直指營營將”,這就意味著王學禮也躋身成為三大營將之一,說是坐火箭也不為過,雖然手底下還是兩百左右的騎兵,實力上沒變化,但地位上卻是天翻地覆的變化了。
李炎要把騎兵打造成完全不同的兵種,這就涉及到李炎這次軍改的核心,那就是騎兵戰術的調整,王學禮的騎兵戰術在跟王紹禹的戰事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首先王學禮根本沒有騎兵戰術可言,就是胡亂衝一氣,靠著速度和威勢拉崩敵方步卒計程車氣,好在這次王紹禹輕敵,漏了個光屁股出來,因此被捅了菊花,可戰場可不是實實運氣都這般好的。
沒有完整的騎兵戰術作為支撐,那麼早晚王學禮都會在戰場上吃敗仗。
李炎此次很重視騎兵的改革,首先他要提升騎兵的人數,希望能夠從現在的兩百人提升到六百人,只可惜無論是馬匹還是人數都是個問題,不過現在不缺銀子,想來慢慢也能解決。
第二,便是戰術上的調整,李炎決意要改變闖營長期堅持的騎兵戰術,而是往近代化的騎兵戰術上靠,也就是線列騎兵戰術。
李自成的騎兵戰術脫胎於明軍,王學禮玩的也是這一套,這一套其實還是結合了闖軍缺乏甲冑,以輕騎兵為主的戰術追求。
李自成臨戰,會將騎兵分為三重,依次進行衝殺,如有反顧即斬,若是衝殺不能擊垮敵軍,那麼就會後撤誘敵,等敵軍追擊再以步兵擊潰,這套戰術不能說不科學,實際上就是蒙古騎射的變種,明朝邊軍也習慣這麼個打法。
現在的世界上大體流行的騎兵戰術不過四種,其一便是傳統的驃騎兵戰術,即騎兵不列陣,隨意衝鋒,有空隙就突破,有間隙就穿插,也就是典型的運動戰打法,打的就是個自由,最大程度上發揮騎兵的靈活性,但若是遇到陣型嚴密,訓練有素的敵軍就會翻車。
其二,便是蒙古喜歡玩的騎射戰術,透過弓騎兵騎射將步兵方陣釘死在原地,不聽的消耗步兵的體力跟耐力,迫使敵方的重騎兵來驅逐,再行誘惑敵方重騎兵追擊,一路追擊一路消耗重騎兵的體力,同時造成一定的受傷(弓箭幾乎不能射殺披甲的騎兵,但可以射傷)
等到重騎兵難以支撐的時候,己方的重騎兵就出擊,一舉摧毀對方的重騎兵,然後沒有了騎兵的保護,步兵也就是案板上的魚肉,加上被弓騎兵消耗,很容易就會被重騎兵打崩,蒙古人就是精通此法的高手,當初縱橫東歐就是這麼折磨東歐騎士的。
而明邊軍跟蒙古人打了很久交道,也漸漸熟悉此法,李自成的戰術也就是脫胎於其中(只可惜缺少重騎,只能用步兵代替,效果就小了不少。)
其三嘛,便是現在歐洲已經開始有雛形的線列騎兵戰術,線列騎兵戰術會將騎兵分為若干橫排進行衝鋒,第一排充當肉盾的角色,有人中彈或者中箭倒地,後面幾排依次補上,每個騎兵手持長矛,始終以一堵騎兵牆衝向步兵。
這戰術蠻橫的地方在於威懾力太強,前排的騎兵幾乎視死如歸,一旦陷陣便可能跟敵方同歸於盡,但好處就是透過這種蠻橫的方式可以瞬間撕碎敵軍的步兵方陣,然後後面的騎兵再行跟進就會形成剃刀的效果,直接把敵方步兵剃掉,乃至形成卷珠簾的戰場情況,瞬間拉崩所有敵軍。
當然,這種戰術對於騎兵的紀律性要求近乎變態,對於騎術反而要求不是很高了,而李炎便是打算搞這種戰術。
其四,則是現在遼東戰場上滿洲騎兵已經有所門道的“龍騎兵”戰術,即騎馬步兵,滿洲軍隊作戰,往往都會將騎射戰術跟龍騎兵的打法結合在一起,甚至會有八旗下馬跟明軍對射,明軍追擊再上馬消耗的情況出現。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滿清在某種意義上的騎兵戰術,甚至還走在了西方的前面,自然對還停留在傳統騎射戰術的明軍和蒙古軍形成了碾壓優勢。
線列騎兵,就是李炎接下來進行騎兵改革的重點,他要打造一支近代騎兵出來,徹底拋棄闖軍那一套老掉牙的騎兵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