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的三個弟子分別是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長安的李當之。
三人雖然都是華佗的弟子,可是三人所學及所擅長的醫術,都不一樣。
樊阿,精通針灸和藥理,歷史上的他根據華佗的囑託,將“麻沸散”不斷改進,並將其推廣到民間。
樊阿比華佗小了19歲,也是最早跟著華佗學習醫術的人。醫術上,樊阿在幾個徒弟中也是醫術最高,且擅長針灸,他在三國時期也算小有名氣。
這個時代的醫生,不像袁耀的後世,只需要待在醫院裡面就行了,這個時代所需要的藥石都是自己去弄的,所以經常需要去上山採藥。華佗上山的採藥的時候,一些患者找上門來一些小病,都會由弟子代醫。
而樊阿作為大弟子,就是經常代醫的那個人,因為他跟著華佗的時間長,自然醫術更高超一些。
而在平時,華佗為病人針灸和外科手術的時候,樊阿就是站旁邊遞工具的那個,由於經常接觸這些最核心的東西,久而久之,也鍛鍊了樊阿的能力,成為幾個弟子裡醫術最強的那個。
二徒弟吳普,他總結過華佗的醫術,並寫了一本《吳普本草》。吳普在華佗的徒弟中,充當的是採藥的角色。經常跟隨師父華佗上山採藥,所以耳濡目染下,對各種本草的藥性相對比較瞭解,然而對於藥的研製上卻不甚熟悉。因為這些活兒,他基本上沒幹過。
小徒弟李當之,他整理了華佗的醫書,並寫了一本《李當之藥錄》。
李當之在三個徒弟中,是最小的。所以乾的是最髒最累的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熬藥,接觸不到華佗醫術的核心。所以連中醫最基本的針灸都不會。
但是由於長年熬藥,對一些常見病的藥物還是比較熟悉。對藥物的研製方法,相比其他兩位弟子更加精通。
三人分別掌握著華佗醫術的三個門類,針灸學,本草藥理學,製藥學。
三人一到軍營裡,就迫切的詢問華佗的訊息。
畢竟他們是華佗的徒弟,華佗突然消失,讓三人都十分擔心,都害怕自己的師父遭遇了什麼不測。
現在聽見了華佗的訊息,都想要來看看華佗是否安好。
袁耀命人帶他們去見華佗,在看見華佗之後,三人都是十分激動,師徒四人一番暢談,算是明白了事情的整個經過。
而後華佗又主動詢問了一下三人是否有意跟著他一起建設醫學院。
這三人自然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笑話,由不得他們不答應啊。
畢竟他們雖然跟著華佗有不少年份了,但學會的醫術並不多,頂多在某一個科目裡面算是精通,他們還想要多跟著華佗學習幾年呢。
而如今,華佗要跟著袁耀一起幹,搞什麼醫學院,光是聽他們描述一下這個醫學院,就讓他們熱血沸騰,那可是造福百姓,流芳百世的大好事啊。
他們能夠在這個時候跟著一起幹,那絕對是沾光的,又怎麼可能會拒絕呢。
有了三人的加入,袁耀醫學院的基礎班底,可算是有了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