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光熠熠之間,某種真正的蛻變與昇華在這支甚為尋常的符筆上誕生。
也許正是因為其本質過分的尋常,這一刻,復更有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造化景象!
幾乎只頃刻間的變化,伴隨著氣機與本質層面的牽繫,楚維陽愈漸得有所明悟。
這已經沉浸在蛻變之中的符筆,便如同昔日的琅霄玉印一樣,饒是楚維陽已經將內裡原本封存的一十五道龍脈重新取出,封存在如今的琅霄山中,但是這樣的做法卻絲毫不曾損去琅霄玉印分毫。
蓋因為這是鎮運寶器,只要楚維陽的運數之力,而今蛻變昇華的天機靈犀無有潰滅,便動搖不了此寶的根基。
而以如今的聲勢看,或許往後極漫長的時間裡,楚維陽都不會有運數折損之厄,天機靈犀的匯聚,也只會隨著時間而愈演愈烈。
而與此同時,伴隨著楚維陽著錄書經,以這符筆將真人名號落在《玉冊》之上。
楚維陽已經有所感觸,這符筆成為了一如琅霄玉印的寶器,只是它的本質並非在鎮運上面,而是在凝聚香火之力上面。
這是楚維陽的香火寶器!
作為真形法祖,作為書就了楚維陽真形道途經典的符筆,日後諸宗宗壇宗祠所供奉的真形一脈源流,那源源不斷的香火之力,也將盡皆藉由著真形道法的牽繫,灌湧入這符筆之中。
而且這閃瞬間,蛻變與昇華仍舊在持續著。
愈發多的明悟遂也因為著重重變化而接連印證入楚維陽的心神之中。
幾乎只頃刻間,伴隨著更多的玉光清輝與漫天瓢潑光雨的傾注,楚維陽便頓覺,有著某種有類於自身與《玉冊》之間的牽繫,也在這自己手中的香火寶器與那《玉冊》之中相繼貫連。
進而,楚維陽遂有了一種手中寶器乃是“容器”的感觸。
這意味著,待得楚維陽日後真正嘗試著這一步躍出藩籬的時候,便可輕易的用這件香火寶器來做“容器”,承載某種更為高卓層面的造化,進而蛻變成天地靈根。
這實則便是《玉冊》賜予天地靈根的過程,其並無有本相,也正因此,凡修士,或用寶器,或用甚麼奇珍仙葩,盡皆可為天地靈根的軀殼。
至於《玉冊》本身,縱然封禁了極為悠長的歲月,但是所謂隔空攝取“天地靈根”的過程,實則彼時汲取這種菁華,從“靈”的層面將之攝取,而並不曾觸碰甚麼外物,這也是為何歷代掌教大修士盡皆坐鎮山門,卻渾無所覺的緣故。
而也正此時,當那玉光清輝與瓢潑光雨的傾注幾乎在下一瞬間便抵至了某種極致之後,楚維陽猛然間便更進一步的感觸到了其本質在腐朽與神奇之間的變化。
那甚至已經不僅僅是尋常的寶器那樣簡單,除卻封存鎮壓香火之力的效用,其本質,更是蛻變與昇華成了靈物。
說來感慨。
昔年楚維陽自鎮魔窟中一路逃出生天,其中大部分的劫數,幾乎盡皆是因為那一道劍宗的靈物。
再後來,楚維陽之所以能夠在外海安穩的鼎立身形,乃至於無所顧忌的宣洩才情,也正是因為用九疊螺殼寶塔在海眼漩渦之中闢開道場洞天,而那螺殼本身,亦是靈物。
但是這兩件靈物,盡皆是“外物”。
直至此刻,楚維陽方才因為自己的修道煉法,掌握有了自己的靈物。
也正是伴隨著手中的符筆蛻變成了靈物,雖然玉光清輝仍舊在朝著其中灌湧而去,但是寶器的本質與外相已經在蛻變的過程之中渾一,之後的變化盡皆在了細枝末節裡,一切盡皆趨於穩定。
但或許也正是感應到了一切變化的穩定。
遂是在這一頃刻間,忽地,那些瓢潑光雨仍舊在垂落著,但是玉光清輝本身,卻裹挾著《玉冊》本身猛然間“炸裂”開來!
洞照的明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