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現在中華軍不僅要包圍阿濟格部,還要至少留出一個軍來付責阻擊清軍的援軍,雖然包圍了阿濟格部,但想要將其圍殲,難度還不小。成進和李定國背付的壓力和麵臨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
而在包圍的前一二天時間最為關建,因為中華軍對清軍的包圍剛剛形成,而且又是在晚上完成的,不僅在兵力佈置上有很多問題,並不十分合理,而且各路部隊都沒有建立起阻擊清軍突圍的陣地,因此如果清軍在這個時候選擇不顧一切,全力突圍,確實很有可能立刻突圍成功,雖然說清軍有可能會損失一部兵力,但也總比全軍覆沒要好很多,而對中華軍來說,這一次圍殲戰就成了虎頭蛇尾。達不到最終的戰略目地。
於是成進和李定國兩人一面將戰報發回南京,一面也立刻開始佈置起來,首先由李定國帶領一個師和騎兵師立刻趕到淮河北岸去,儘快將淮河北岸的包圍圈佈置合理,並且修建好阻擊陣地,同時也加強淮河北岸的兵力。而成進在淮河南岸繼續對清軍的陣地發動進攻,牽制清軍的兵萬,另外成進又命令工兵立刻開始在淮河上架設浮橋,在今天以內,一定要在息縣的上下游各架一座浮橋,以保障中華軍在淮河兩岸的連通。
分派完畢之後,兩人也馬上分頭行動起來。成進立刻下令,向清軍的南岸陣地發動進攻。
――――――――分割線―――――――――分割線――――――――
果然,就在李定國率軍剛剛到達淮河北岸的時候,清軍就展開了突圍。
原來天亮之後,阿濟格也知道自己被中華軍包圍,因此也招集眾將商議對策。
有人馬上就提出,就在原地設守,然後立刻派人去通告尼堪、韓岱,讓他們趕到救援,等援軍到達之後,裡應外合,一舉突圍成功。
大部份將領都反對原地待援,而是主張立刻突圍,因為尼堪、韓岱的援軍趕來,至少也要二三天時間,而現在中華軍的包圍圈剛剛形成,立足未穩,也沒有建好防守陣地,正是清軍突圍的大好時機,如果緩個一二天,等中華軍準備好了這些事情之後,就算是尼堪、韓岱的援軍趕到,也未心能夠輕易突圍。因此現在就突圍,同時也派人給尼堪、韓岱送信,讓他們儘快來增援,那怕不能突圍成功,也能削弱中華軍的防守,等尼堪、韓岱的援軍趕到以後,裡應外合,也就能夠一舉突圍成功了。
阿濟格顯然是傾向於這個主張,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別人的身上,顯然是阿濟格不能接授的。
但這時阿山認為,應該放棄淮河南岸的陣地,將南岸的部隊都調到淮河北岸來,集中兵力突圍。
但這個建議遭到了阿哈尼堪的反對。他認為首先清在南岸還有大批的物資和紅衣大炮,如果將南岸的兵力全部調到北岸來,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而現在多拖一分鐘,中華軍的防線也就能穩固一分,淸軍絕對拖不起,而從現在情況來看,中華軍是分南北兩線,同時對清軍進行包圍,因此中華軍在南岸同樣也保留著相當的兵力。如果清軍放棄南岸,將兵力都調到北岸來,那麼中華軍也同樣可以把兵力都調到北岸來堵截清軍,這麼看來放棄淮河南岸的陣地,未必就是上策。相反清軍在淮河南岸已經修築好了堅固的陣地,完全可以留下一部份兵力守住南岸的陣地,拖住中華軍的南岸兵力,並逐步開始搬運南岸的物資,等北岸突破成功之後,正好可以一起運走,同時南岸計程車兵還可以付責斷後。遠比馬上就放棄南岸陣地好。
阿濟格考慮了一會兒之後,也終於同時了阿哈尼堪的意見,先保留南岸的陣地,並立刻在北岸實施突圍。
~《》.